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以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8-03 10:27:24 作者:郭威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以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更加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指明了方向。

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机遇和挑战并存,宏观经济治理面临新形势。此次会议从量和质两个维度肯定上半年经济工作。从量上看,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从质上看,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厚积薄发,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整体工业的增速;高技术产业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制造业民间投资等增速快于整体投资增速,经济增长由去年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转为今年的以消费和投资拉动为主。有鉴于此,近期,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在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有的机构甚至连续多次上调,彰显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中国是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外”,中国经济将继续发挥引擎作用,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也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受到前期经济结构性问题积累和疫情冲击后“疤痕效应”的双重影响,投资和消费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尚需时间。从外部环境来看,俄乌冲突、美欧银行业危机以及发达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都为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看到经济恢复的特点,也要兼顾当下和长远。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运行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是个动态的、彼此连接的循环体系。

经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恢复过程中经济指标会有波动和升降是正常的,是一种规律性的反映。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因此,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保持信心和耐心,在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和基本面的基础和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关键环节有所突破,在重点领域有所进取。

此次会议传递出加强逆周期调节的信号。会议强调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逆周期调控政策工具将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会议还进一步指明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方式和关键,在发挥好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同时要通过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应对经济运行变化挑战,我国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要统筹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注重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做好各项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为宏观经济治理留出合理的政策储备和余地。

推动经济运行乘势而上,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外,还需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一揽子政策的协同发力。此次会议上提出的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内容,有助于优化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扩大内需是提振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此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作用本身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因此促进消费应当多从利长远、固根本的角度入手,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会议为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工具、拓展宏观经济治理政策目标、丰富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体系、树立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取向提供了科学指引。贯彻好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改善社会预期、化解风险隐患,一定能够推动下半年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者:郭威,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