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之“热”
2023-08-07 11:21:26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作者:司 若 庞胜楠《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7日 02版) 【文化评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长安十二时辰智慧游、尼山圣境文化夜游、飞跃清明上河图、夜上黄鹤楼等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成功入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沉浸式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沉浸式体验空间中,游客可以通过环境布景、演员表演、情节互动等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做出了有益探索。 打上传统文化的“标签”是沉浸式体验空间“热”的重要影响因素。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取恰当元素进行展现,让游客们在游玩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西安,游客们在长安幻唐沉浸式实景体验空间“学文学武”,练习太极拳、背诵古诗词,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感受《霓裳羽衣曲》《将进酒》的魅力。在山东,尼山圣境里无人机托起承载着美好愿望的无数盏孔明灯飞上高空,游客们读论语、做香囊,在互动参与中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河南清明上河园,游客们在IMAX巨型球形屏幕前360度感受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置身宋代的市井、体验宋代百姓生活。在武汉,夜游黄鹤楼的光影大秀向游客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在新疆,博物馆里上演的文物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让游客们穿越时空,欣赏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景。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精彩表演和巧妙互动吸引着不同年龄的游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和展示平台。 沉浸式体验空间“热”一方面得益于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回暖。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旅游市场稳步复苏,景区、旅行社、娱乐等景气度高升,居民出游意愿提升,达到56.3%,超过2019年同期15.77个百分点,“加速回暖,供需两旺”态势明显。而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夜游的需求也因为天气等原因变得格外强烈。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消夏避暑夜游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夜游出行意愿强烈,95%的受访者表示今年有夜游出行的计划。这就为以灯光、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创造了可能性。 当然,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持续发展仍在探索阶段。面对涌入实景空间的不同年龄层受众来说,一些互动环节略显幼稚,部分相对成熟的游客在不断被NPC(非玩家角色)指挥的过程中失去了互动的兴趣,草草离场。由于游玩目的的差异,在沉浸式体验空间中还常出现“现代人”和“古代人”同游、身着现代服饰的摄影师扎堆为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拍摄等场景,影响了游客的沉浸感。对此,设计者可以尝试通过优化互动环节、分区游览等方法给予游客更高的选择自由度,既保证初次体验者的新鲜感,也保证深度玩家的沉浸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参与感。 当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下,沉浸式体验空间在全国各地开花,为游客们提供了兼具艺术性和新奇感的文化旅游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者需要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宝藏,通过对体验环节的精心打磨和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让沉浸式体验空间既有华美的外衣,又有深邃的灵魂,真正成为能够走进人民群众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舞台。 (作者:司 若,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庞胜楠,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