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培育未来产业,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2023-09-22 10:55:16 作者:刘志阳 刘建一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新闻随笔】培育未来产业,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9月19日,以“碳循新工业 数聚新经济”为主题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发布和展出近千项新产品、新技术,集中展示了全球新工业和新经济的最新发展态势。本届工博会,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相关企业集中亮相,尤为引人瞩目。

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相较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技术突破更为前沿,产业发展处于更早期阶段,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更大,因而未来产业也愈加成为世界主要创新经济体竞相角逐的焦点。

不同于其他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应坚持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培植未来产业。一方面,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国是发展目标,未来产业培育必须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道路。另一方面,在当前产业脱钩新背景下,新型工业化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也决定了我国未来产业培育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

整合科创资源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基本前提。未来产业培育,本质上是一个突破前沿技术,进而加速产业化的不确定性、颠覆性过程。这一进程高度依赖于各类科创平台资源、行业顶尖人才资源和研发数据资源的汇聚。首先,应充分释放各类科创平台的创新活力。切实发挥新型研究机构、共性技术平台、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的体系化互补性优势,汇聚全球不同领域科创家的集体创造力量,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其次,应充分发挥行业顶尖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必须高度重视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流动的区域化、数字化、共享化和务实化等新特征,以此制定推动行业顶尖科技人才流动的新政策。推动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企业研发新生态,真正为顶尖科技人才提供一个稳定且可预期的科研环境。最后,应充分发挥研发数据资源的内生优势。在未知技术探索过程中,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有的研发数据集有利于预测技术路线,减少研发不确定性,是加速前沿技术突破和未来产业形成的重要基石。

加快绿色化、智能化场景应用是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发展未来产业不仅需要创造条件促使更多前沿技术发明实现,而且需要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应用与扩散。场景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压缩从基础科学到产业应用的时间,推动“科学—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大循环。作为新型工业化两大趋势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则是未来产业最有效的场景应用方向。这要求我们应依托新型工业化技术发展基础,深入实施未来产业技术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强化绿色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化”技术相互转化提供早期验证,并推动技术化应用迭代。同时鼓励政企、校企和银企等多方协作,探索“双化”场景应用的有效商业模式。构建诸如投贷联动、公司型创投、专利池、人才孵化等新型商业模式,亦可布局建设一批基于“双化”特色的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推动未来产业更多“双化”场景落地。

优化产业治理体系是布局未来产业的根本保障。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未来产业能否茁壮成长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未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中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还离不开新的治理体系支撑。首先,应建立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创新范式。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创新基本范式。未来产业培育过程中,企业也必须学会在开放式创新中努力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其次,应发展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金融资本。借鉴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金融扶持经验,鼓励各类新兴金融资本发展,助力未来产业成长。最后,还应明确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全新治理规则。产业超模块化治理有助于解决新型工业化的边界调整问题,是未来产业网络治理可供借鉴的法则。正在兴起的基于模块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可以允许个性模块的知识价值独占,又可以推动通用模块的知识价值共享,为开放式创新成果保驾护航。总之,利用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的有益经验布局未来产业,既是新发展阶段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面向未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作者:刘志阳 刘建一,分别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