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大概半个多月前,重庆女孩搭错车遇害的消息,引起大家对单身女孩乘车、驾车问题的一番热议。日前,又曝出一位女大学生在火车站转车的时候,遭到黑车司机绑架后又性侵,在囚禁的4天内,多次对其进行殴打,下药和性侵等人身伤害。据悉,嫌犯还是一位有前科的惯犯。

防范性犯罪应成必修课

我们的防备性犯罪教育,显然太羞涩了,老师和家长,甚至羞于告诉女孩子们,这种理想化地躲避本身只能起到麻痹的作用。

可以想象得出,如果救援人员再晚出现半天甚至一两个小时,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久前重庆女孩搭错车遇害的命运,是否就会降落到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身上?由此可见,此前在网上关于重庆女孩的争论,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是第一次,也不大可能是最后一次,因此,让更多的女孩子们发现并掌握某一类坏人的特性和某一种犯罪的规律,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杜绝重庆女孩搭车悲剧发生的帖文已有好多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总结为:不要上陌生人的车,不要贪小便宜而轻信陌生人的承诺,即使是有朋友或亲人之托,也要及时向亲人或朋友核实或通报情况;在观察到嫌疑人对自己有任何图谋不轨的情况时,及时向亲人周围的人群求援,或用言语和行为及时打消对方瞬间生成的恶念。这些看似正确的废话,很有实际意义。试想,如果山东那个女孩子在出事前看到这个案例的争议,她还会上陌生人的车,并在与陌生人发生争执和言语冲突之时,也没有惊醒?

当然,我们无须因为茫茫人海中有那么一小撮坏人,就让女孩子们每天担惊受怕恨不能开装甲车出门。但给她们培养和灌输必要的防范意识、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是必须的,而且是自幼儿就应该开始。很多国家,甚至将防范性犯罪作为必修的课程,写入到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有的甚至细节到“衣服遮住的地方不许触碰”,使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暗暗筑下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既是一种底线,又是一种触发机关,一经触碰,便进入到防护状态。

而我们的教育,显然太过羞涩了一点。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甚至羞于告诉女孩子们,你就是一个很多人都想偷吃的小苹果,围绕你的危险非常非常多。有的人,担心这样会让孩子心理上有阴影,担心让她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不太光明了。事实上,这种理想化地躲避本身只能起到麻痹的作用,不仅不能让孩子们觉得世界更美好,相反还会害了她们。即使美丽得冒泡的童话里,也是有熊外婆和大灰狼,现实亦如此。惟一不同的是,现实中的大灰狼,不会吃了人还会吐出来,它是不会给你弥补失误的机会的!

□曾颖(作家)


如何减少“破罐子破摔”现象

帮扶刑满释放人员,社会组织能发挥作用。为帮扶对象提供帮困解难、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新违法犯罪率。

犯罪嫌疑人代某如此卑劣的作案手段,这般严重的犯罪后果,等待他的将是应有惩罚。

然而,更值得关注和反思的,是代某那坠崖般的人生轨迹。

根据代某自述,多次“进出宫”的他,并非是天生犯罪人,因在1983年的严打中,被女友“诬告”强奸,他被判十年流放到大西北,失去了拥有的一切,从此才自暴自弃。尽管这一情节的真伪还有待证实,而且就算属实,也不能丝毫减轻他所犯下的罪恶,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严肃的课题:如何才能平息这股怨恨社会之气?如何才能将他们拉回正常轨道?

审视代某滑向犯罪深渊,并不是一个直线坠落的过程。第一次刑满释放,相隔17年时间,他才重新犯罪,之后“重操旧业”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呈现加速的过程,而这也反映了一种愈加严重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社会中,还有许多和代某相似的刑满释放人员。他们因为形形色色的原因,受到了法律审判和惩罚,从此被烙刻上了犯罪人的终身标签,即便刑满释放后,也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就像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年迈的犯人布鲁克斯被释放后,处处感受无形的隔膜,最终踏上了不归路,潜藏在特定人群中的暴戾之气,一旦缺少释放和抚慰的渠道,也就在无形中开启了犯罪之门。

其实,针对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是一种依靠司法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进行的非强制性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在上海市、湖北省等地成立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成员包括了社区爱心居民和社会名人等,他们为帮扶对象提供帮困解难、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新违法犯罪率。不过,应该看到,目前国内这类社会组织仍然太少,在帮扶刑满释放人员方面,社会力量仍然太过羸弱。

而在香港及其他地方的经验,帮扶刑满释放人员主要是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凡犯人出狱半年之前,已有社工介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评估,包括这些人员的生活需要、就业等。考虑到这类人员往往不为家庭接受,还有社工组织建造“中途宿舍”等场所,为他们提供家庭般的居住地。如果,我们更多地重视此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或许就能减少代某们的“破罐子破摔”。

□雨辰(高校学者)

家住吴江桃源的19岁女孩高秋曦在南京上大二,暑假里一直在南京打工,直到本月10日回家,计划12日返回南京,但当天下午6点后,与家人失去联系。整整14天过去了,截至25日仍无她的下落。(8月26日《苏州日报》)

女大学生在济南火车站搭黑车,被52岁男子囚禁性虐。8月25日8:54,济南警方破获一起女大学生被绑架性虐案。犯罪嫌疑人代某以骑电动车送女生去西客站为名将其骗至住处,对其实施捆绑、堵嘴、殴打、恐吓、强奸,并用性药品和性工具对其多次性虐待。(8月26日,大众网)

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本就是一个大问题。尤其在寒暑假期间的往返途中,这一话题更为敏感。那么,谁来给她们上一堂实用的安全课,敲响警钟呢?

一般来说,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是个极好的安全教育时机。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高线并没有开展类似的教育。同时,到了学校放假之日,老师忙,学生也忙,学校更忙。大学生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性安全等的教育,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被无情地忽视掉了,直至发生了严重案件之后,我们仍没有拾起这一节重要的教育内容。

假如,学校要进行类似的安全教育课,就当由校方牵头,由警方实施,并由相关安全人员进行专门的预防性教育。但显然,到目前为止,这种系统性的安全教育不仅没有进行,甚至连“计划”也没有被纳入校方的视野。这也是寒暑假期间,发生学生走失、“搭错车”、遭遇性侵的原因之一。

其二,就这起事件而言,警方应当成为车站、码头等居民区的安全巡逻的保障。女大学生正处在初次接触社会的体验期,她们先前既无与社会人的交流经验,又没有防范危险隐患的意识,因此,她们往往透过乐观的“美瞳”来张望社会、观察他人。事实上,不法之徒正是利用了她们的单纯与轻信。

那么,事发济南火车站,当地的公安人员、车站的巡逻警察,为什么不能将“黑车”司机绳之以法,或有效禁止其非法拉客呢?为什么没有发现险情,并即使加以提醒或制止呢?而姑娘被强奸的地点为居民区,对于出租屋以及外来人口的控制,尤其是从事“黑车”拉客行为的不法之徒,是不是就应当提前介入防范呢?

其三,保护学生群体的安全,社会面防控应下好一盘棋。对于女性大学生,警方应当提醒酒店加强安全警示,至少应当在其入住之时有一笔明白账。而此起大学生失踪案件却揭示了无记录的漏洞。那么,酒店安全措施又在哪里?本来警方可以有更多的线索自该酒店获得,而如今面对的却是一笔糊涂账,“社会面防控”岂不是空话一句!

“求快递小哥一名,8月26日晚7点20分在福州火车站,运送87斤的货物到农大!”前日,福建农林大学一名大三女生在微博上征集“快递小哥”,引起网友热议,因为她要快递的“87斤货物”不是行李,而是她自己。微博发出后,愿意接她的男生很多,但也有不少网友为她担忧,“日前重庆女大学生搭错黑车被杀,博主这么高调求护送,不怕被不轨之徒盯上吗?” (8月27日《海峡都市报》)

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毫无机心,甚至有点“没头脑”——居然在公开场合大喊:“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我老乡看看!”除此之外,此人视力极差,人性辨识度极低,楞是认贼做姐,既不知自己早已处于砧板之上,更不知还有人为了保护自己,而舍生忘死。

可是,换个角度看,这种人心地纯粹如玻璃杯中的冰块一样透明,不辨善恶,只念着“人之初、性本善”,这不正是我们渴盼的吗?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金盆洗手、浪子回头,我们还需要把“别跟陌生人说话”当做闯荡社会的秘籍吗?

任何时候,人,都不能放弃对美好事物、对于彼岸理想、对人性真纯的向往。哪怕对方是个十恶不赦之人,哪怕生在嘈杂乱世。大三女生再怎么说,也会有不少异性的新朋旧友,从中选出个能建康手提还能随时震摄图谋不轨者的,怕也不算啥了不起的大事件。可这位女生还是高调求护送,也许,正应了少女心中对人性本善的纯纯的念想。

但是,“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所以,才需要一个熟人中的“快递小哥”来护送。近日,重庆女生及济南女大学生的极端遭遇放大了恶效应。此时,女生高调求护送,正反应出人们对社会治安管控环境的期待,及其与现有治理格局件的差距。但若孩子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具备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意识与勇气,谁还需要征集“快递哥”护送?

因此,我们在呵护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善之念,让傻根式的他们别受伤害,且勿忘初心时,是否应该由公务部门与每个强势者牵头,为他们营造尽量安全的社会活动环境?这或许是每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天然的义务。

女大学生频遇害,缺位的不仅是安全意识‍ 据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微博称,此前失踪的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被抢劫遇害,嫌疑人落网。(人民网8月27日)

短短一个月,因为“搭错车”而引发的三起女大学生遭侵害的悲剧,让人震惊与心痛。这种悲剧的黑色,将正处在开学季的高校笼罩进阴影。一直以来,人们惯用“白色象牙塔”来形容高校,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单纯、天真、不谙世事,正是这种黑与白的反差,引发更多思考:天之骄女的女大学生,为何一出家门与校园,成了任人侵害的对象?

如果说幼儿被侵害是因为心智不健全,那已成年的女大学生怎能毫无一点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一则是高校安全培训和教育的薄弱,当今国内高校几乎没有开展过相关课程,认为安全教育仅适用于中小学生。二则是女大学生本身,认为自己足够成熟,能够独立处世,忽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

其次,三起搭乘“黑车”引发的教训也暴露出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黑车”抢客、兜客、久禁不绝,一定程度上源于乘客需求。治理“黑车”需监管与惩处并举,“治法当用重典”,加大对车辆营运资格的审核,依法查处“黑车”,才能从源头降低因乘坐“黑车”而导致的权利受损。

最后,女大学生对当前一些社会思潮的盲目跟从与效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生崇尚自由旅行,“背包族”生活,习惯一个人外出,一个人在“路上”。这种思潮无疑不同程度地影响每一个年轻人,而女大学生在没有树立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的基础上,就独自外出,盲目相信陌生人,那么意外也会随之而来。

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给大学生群体敲响安全警钟,也给社会带来警示,安全教育无关年龄和学历,应当全民齐抓不放松,不能总是等到悲剧之后方才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