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写《少正卯的幽灵仍在游荡》一文时看到秋风先生的《孔子诛少正卯是专制理念杜撰的故事》一文的。孔子诛少正卯之事,秋风先生认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并说这是具有专制主义观念或生活于专制制度下的法家人物想象出来的。从他那篇文章看,其论据几乎都是从“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处搬来的,稍加梳理,大致有三:其一,春秋时代所谓的相,“不过是礼仪活动中的赞礼人”,并非秦汉以后能够执国政的丞相宰相,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然而,同属“春秋时代”且比孔子还早一百多年的管仲不就是“相”么,不要说别的典籍,《论语·宪问》中就明明白白地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难道他这个“相”,也只是“礼仪活动中的赞礼人”?其二,孔子诛少正卯之事不见于《荀子》之前的典籍。然而,“不见”不等于没有。谁能保证从孔子到荀子的所有典籍已一览无余,并无遗漏;又谁能保证从孔子到荀子的所有典籍都完美无损,从未散失?
以上这两条,其实已经有人反驳,我要着重说的是第三条,即:诛少正卯的孔子“与《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根本对不上号”。我认为以此作为孔子诛少正卯不可能的理由,同样站不住脚。
人是多侧面的,如果只看到某一侧面,就断定某人只是什么模样,这与瞎子摸象相差无几。所谓“《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因为时间跨度较大,互相抵牾之处也并不少见。例如,孔子说过“和而不同”,但孔子也说过“攻乎异端”,“异端”者,不同也,那么,这“攻”当然也不是“和”的姿态;孔子说过“子为政,焉用杀”,但孔子也主张“先教而后杀”,此“后杀”虽然有“先教”的前提,却亦依然是“杀”;就是他称宰予为不可造就的“朽木”与“粪土之墙”,就是他要他的弟子们对冉求“鸣鼓而攻之”,似也有违他的中庸之道。怎能凭“《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即那个说过“君子和而不同”,说过“子为政,焉用杀”的孔子而一口咬定孔子不可能杀少正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