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感到困惑:这是何苦来着?
人要能够活得下去,需有三个条件,一为目标的牵引,老人也要有目标的,此所谓“老有所为”。人生没有目标,犹如行尸走肉,活得没有意义;二为情感的滋润,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缺乏这种滋润,孤独而且干涩,活得没有滋味;三为内力的支撑,这内力便是能够自立于世的智力与体力。对于孔子来说,可以说是三条齐备:他在鲁国辞职之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可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思维清晰,这“内力的支撑”不成问题;他在困境之中,以至于落难之时,也始终都有弟子跟从相随,师生之间,情深意切,这“情感的滋润”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失去人生的目标,始终都有目标的牵引,其他二条,也是有这一条所决定的。“修诗书礼乐”,是他曾经做过而没有做完的事,在他完全“退”下来之后,正好有时间继续这项工作,了却这一心愿。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做学问,修六经,又成了他为之“发愤忘食”的事,使他能够从中得到快乐,以至“乐而忘忧”;这个人生的目标,也就是精神的支柱,使他暮年的生命获得意义,充满亮色。
判断一个人是年轻还是衰老,应有两个维度。一是从生理上看,这是绝对的,年轮不可抗拒,也无法篡改。二是从心理上看,这是相对的。心态不好,整天无所事事,郁郁不欢的,往往未老先衰;人之心,有所牵挂,也便有所寄托。衰老,是因为放弃。“愤而忘食,乐而忘忧”,却能使人“不知老至将止”。
“不知老之将至”的感觉真好。即从养生学的角度说,这也是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