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事件轻伤者或更需要心理干预
来源:新华网 2011-07-29 编辑:黄水来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39人死亡、约200人受伤。24日下午,浙江省卫生厅派遣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进行紧急心理援助。自汶川大地震起,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灾害事件后救援的重要一环。我们特别邀请专家解读此次心理救援的一些细节和关键点 24小时内创伤体验最清晰、强烈 心理救援细节之一:“7·23”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温州市各级卫生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温州的康宁医院原本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但因距事故地点较近,事发后成了救治的主力医院,伤员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最有利的心理救援条件。24日,医院开始针对伤员进行心理治疗:第一时间向伤者下发了国际上标准的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分数,对伤者进行分类。”医院除了对伤者的生理创伤进行治疗外,将更加注重心理危机干预。 解析:在事故后的24小时内,受创伤者的创伤体验最为清晰而强烈,此时的评估结果最为可靠,而及时的干预也有助于他们迅速摆脱创伤。24小时后,由于我们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一些创伤体验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在表面上可能难以发现,对评估和干预都增加了难度。 伤者、家属、救援人员是干预重点 心理救援细节之二:7月25日早上,专家组奔赴当地的12家医院,主要对三大类人群进行紧急干预:一是在各医院进行治疗的受伤者;二是本次事故中遇难者的家属;三是参与这次事故紧急救援的全部人员。 解析:灾害的“亲历者”是最容易造成心理创伤的,心理援助的重点首先应是在各医院进行治疗的受伤者;其次,本次事故中受伤、遇难者的家属会因悲痛卷入灾害中,也是援助的重点人群;参与这次事故紧急救援的全部人员,因为第一时间目睹了灾难发生的情景,在救援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可能掩盖了心理创伤,而在紧急救援过后,他们有可能同样出现心理创伤,需要得到心理援助。 受伤轻不意味心理创伤小 心理救援细节之三:7月24日,10岁的福建男孩赵竹安静地躺在温州康宁医院的病床上,看着周围人来人往,不说一句话,表现得比成年人还坚强。赵竹只受了轻伤,对事故发生时的状况记忆犹新,“当时车子开始晃动,很多行李压到了我的身上。”他被一堆行李砸晕,醒来后,拼命爬了出来,并找到了同行的姨妈。姨妈因事故吓得短暂失忆,反而需要赵竹照顾。赵竹和家人到杭州旅游,父亲因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母亲、爷爷等被转至其他医院进一步治疗,而这一切他还不知道…… 解析:小赵竹很幸运地在这次灾害中逃生。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心理创伤。是否需要心理援助,并不是根据伤情和外表看到的坚强程度来决定的。有时候,伤情越轻者,反而越需要干预。首先,伤情较重者救治其生命优先,此时过早的心理援助可能会占用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伤情较轻者可以有时间让专业人员对其及时进行干预。另一个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伤情较重者可能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处于意识模糊状态,对事件的整个经过记忆并不清晰;伤情较轻者往往处于危害发生的边缘,成了亲眼目睹灾害现场的“见证人”,这些恐怖的情景会深深地刻在伤者的脑海中,所以相比之下,轻伤者所受的心理创伤可能比重伤者还要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