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在网上广为转载,引发热议。微博上,这篇文章的转发量已近3万次,评论也有几千条。这篇热帖的作者借用“山区孩子”的口吻,历数了短期支教的副作用:“你们以爱的名义,挥霍着伤害!”“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
“每年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在帖子中,这名“学生”除了抱怨支教时间不合时宜外,一些支教大学生的举动也令他们反感。
对此,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微博名为“简简吖”的网友说,“自己在韶关支教时,那里的老师也告诉我,他们并不欢迎来做短期支教的老师,因为淳朴的学生在老师身上寄托了许多期盼和感情时,没几天老师却要走了,造成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对学习也没起到多少帮助。”还有一位网友说,“大学生的暑假亦是山区孩子的暑假,短短一周的支教要兴师动众?真正的支教应该沉下来,多待上一段时间!”
也有不少网友站出来力挺支教,微博名为“首都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内蒙古队”的网友说:“暑期实践虽短,若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开启心灵的窗口,送去温暖的资助,为当地做些实实在在的服务,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双方的共同成长,就达到了双赢,就不虚此行!”
孩子们不排斥短期支教
上海大学人才学院一支由8名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伍近日赶赴贵州省惠水县太阳乡洲立太阳小学和甲浪小学,调研山村小学支教现状。日前刚刚回沪的队长李秋涛介绍说,当地常年有不同的志愿者支教,众多长短期支教志愿者、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和当地村民并不排斥支教,“在当地的两所学校,几乎100%的孩子对短期志愿者并不排斥,他们甚至没有区分短期、长期志愿者的概念,因此那篇文章里‘感激和怨恨’并存的感情基本上不存在。孩子们说,即使来两周,也能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让他们知道一些城市里的见闻。”
来自上海交大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也同样关注了“一闪而过的支教,我们留下了什么问题? ”队长朱亦凡说,今年暑假他们前往甘肃义岗中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支教,就网上热传质疑支教的帖子,调查了当地100多位学生。问卷结果显示,77.2%的学生认为支教对他们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有64%的学生认为支教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也有很大的正面影响。63%的学生认为支教对能力提升(表达、探究)有很大的正面影响。而不满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52%的学生认为支教时间(20天)较短,建议延长。10%的学生认为缺少与老师沟通,也有5%的同学认为老师教授的知识难度不合适。
“当初在网上看到这则热帖,让我对支教产生了怀疑。但当我真正做了一名支教老师,感觉事实并非如此。”朱亦凡说,孩子们是否参与支教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初中班来了三分之一的学生,高中班来了一半的学生,他们都很欢迎我们的到来。有些学生已是连续四年参加交大在该校的支教活动,他们还记住了每位老师的名字。”
需开发更适宜的课程
不过,那篇文章里提到的种种问题并非不存在,山村里也有持类似观点的人,主要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和长期支教志愿者。李秋涛说,当地学校教师的态度很明确:不支持短期支教,“虽然他们感激所有的志愿者,感激他们分担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并给山村带来了新鲜气息。但短期支教基本是在寒暑假,时间较短,很多团队都是两周时间,很难带给孩子们系统的教学资源,作用更多体现在开阔眼界方面,孩子们还要因此缩短放假时间;另外,有些团队也会在平时来到山村,那么学校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两周的时间实在太短,学生刚刚接受了新老师,他们就要离开,有些回不过神来。”当地教师希望,支教时间最好在半年以上,便于当地学校设计和安排课程,孩子们也能受到系统的教育。一些长期支教志愿者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愿,有些长期志愿者甚至已经在当地“落地生根”。
“孩子们是最有灵性的,他们比成年人更懂得用心灵看世界。”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周的支教,沪上某高校公益暑期支教成员小宋在支教日记上写下这句话。有一次,小宋准备去看望一名受伤的学生,班上一名男生主动为他们带路。一路上,这个平常沉默寡言的孩子一反常态,不断地为他们介绍马渠的特产、地形、街道等。“他说,老师,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很窄,这是马渠最窄的马路,我看过比这个更宽更漂亮的马路。”小宋明显感觉到孩子有种别扭的自尊心。
小宋说,我们的本意是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去大山外面看一看。“然而在这短短的教学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成绩,也不能带他们走出大山,那么我们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意义?知道山外很好,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小宋说,除了尽力教授知识,我们无力改变什么。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支教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做。
2008年暑假前往四川省江油支教时,小胡还是一名将升大四的学生,此前从未有过教学经验,也并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同行的支教老师也全部是大学生。小胡的学生多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她回忆,自己和伙伴们就像开了个免费暑托班一样,白天陪孩子们玩,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做手工;每天晚上,大学生们聚在灯下开会,讨论课程、商量怎么应对“问题学生”。
如今,小胡已是一所知名中学的语文教师。以专业人士的眼光回望那段难忘的支教经历,她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从未有过教学经验、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满怀善意前去支教,也带着“启蒙者”的理想把知识教给当地孩子、给他们看外面的世界,但他们教学的内容未必是当地孩子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未必是当地孩子乐于接受的。“支教大学生的视角往往聚焦在‘我做了什么’、更关注自己的体验,对当地学生的需求、想法考虑得很不够。”她建议更成熟的团队、用科学的方式来长期从事支教,最好开发一些符合当地学生需要的课程。(苄基)
- 2012-08-24清华学子结束暑期支教 组织者称教育是最大公益
- 2012-08-20宁德市选派骨干教师赴六县支教 支教期限为一年
- 2012-08-17华大学子创业赚百万报母校 厦大西梦社团支教靖远
- 2012-08-15难忘的经历: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支教靖远县北滩乡红丰初中
- 2012-08-15厦门学子赴甘肃支教 模拟科技馆创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