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文/图 见习记者 卓悦佳 记者
郭睿)一面说着自己不怕,一面却在进医院时专门带了两本书,一本用来励志,一本用来打发时间。两年前,这个叫李梅珠的中年女子,志愿走进骨髓捐赠的手术室,心情忐忑却意志坚定。她知道自己是来救命的,救那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男孩。
连续八年献血,连医生都认识她
十年前,李梅珠从三明来到厦门打拼,在中国人寿当上了普通的保险销售员。常常为工作劳累奔波的她,却始终不忘义务献血。
提起志愿献血的经历,性子直爽的李梅珠直言不讳,“当初大学体检的时候医生告诉我,我的血型(AB型)比较稀少,所以2002年开始义务献血的时候,也没想太多,就觉着献血反正对人体健康没啥坏处,别人也需要,也是希望以后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也有人能帮助自己。”
直到2010年捐献骨髓前,李梅珠每年都要献血一到两次,平时差不多每半年就去献血车上问一问,只要医生说AB型血液有缺,或者血站给志愿者发送动员短信,她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袖子卷起来。“我家附近的采血车上负责的医生总是同一个,后来都认识我了。看到我就说‘你又来了。’”李梅珠说到这儿,忍不住笑了起来。除了定期去采血车献血以外,只要碰上医院紧急需要血液,李梅珠也总会出现在赶往医院的匆匆人群中。
怕疼却勇敢,成为骨髓捐赠志愿者
2005年的时候,坚持志愿献血三年的李梅珠,又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骨髓捐赠志愿者,在她看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献血时,医生问我要不要做骨髓捐赠志愿者,我想反正献血都献了,捐献骨髓也没什么。”李梅珠当时答应得很痛快,她还笑着说自己“神经比较大条”,都没和家里人商量。
但她也轻声说:“其实我很怕疼的,每次献血扎针都会哇哇叫。当时我还很担心捐献骨髓时是不是从脊柱那里扎针抽骨髓,不过医生告诉我现在都是血液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不会太难受。这样一来,我就更没啥可怕的了。”提到怕疼,李梅珠像个孩子一样不好意思起来。
无私捐献骨髓,挽救年轻生命
2009年底,李梅珠突然接到红十字会的通知,浙江一个1989年出生的白血病患者与她配型成功,问她愿不愿意做进一步的检查,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当时比较单纯,没有想太多,反正做了志愿者也没什么不愿意的,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对方还那么年轻,运气好才碰上配型合适的,能救他也是我们的缘分。”李梅珠当时就答应了。在做了3、4次基因方面的详细检查后,双方约定春节后捐献。
知道李梅珠的决定后,家人却为她的健康担心了起来。当时已是3岁女孩母亲的李梅珠安慰自己快60岁的母亲:“妈,你自己想,如果我们家的孩子碰上这样的事情,会不会也希望有人捐赠骨髓?”母亲听后,支持了女儿的决定。
2010年春节过后,3月19日,李梅珠在丈夫的陪同下抵达福州肿瘤医院,开始做骨髓捐赠前的准备。一连打了三天“动员剂”,副作用让李梅珠很疲惫,“就像得了重感冒,浑身酸痛,没有一点力气,身上摸一下都疼。”第四天,李梅珠干脆大睡了一天。25日进行血液分离手术,从早上8点多开始,整整4个半小时,李梅珠躺在病床上,上半身一动不能动,全身血液循环一万毫升。
“我还算比较顺利的。刚开始半小时比较难受,心情也比较紧张,躺在那儿能感觉到血液从身体里流出去。”总说自己很勇敢的李梅珠,回忆起当时情景也难掩紧张,“我这是‘无知者无畏’,心里想着反正已经躺在这儿了,也不可能放弃了。”这一天,200多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从李梅珠的血液中被分离出来,立刻装上飞机,送往浙江。
住院7天,看了两本书
李梅珠告诉记者,住院7天,除了出门吃饭,她连病房的大门都没迈出去。“刚到医院,医生就郑重跟我说‘从今天起,你的命不完全是你的,关系到另一个人。’我很听话啊,就看看电视,上上网,看看书,都不出门。”为了转移注意力和紧张的情绪,李梅珠专门带了两本书到医院,一本小说,一本励志书,7天里就都看完了。
当记者问:“如果现在让你捐献骨髓,你还愿意吗?”李梅珠很坚定地回答记者,“以前比较懵懂,现在想起来会有点怕,但还是会捐,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等以后女儿长大一点,要是时机合适,我会跟她讲妈妈献骨髓的事情,也会教育她要助人为乐。”李梅珠笑着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