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语
“在关注梦想的实现与追梦的过程中,我更看重追梦的过程。”——郑小琼
曾有人评价说,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诗人里,郑小琼是唯一一个成名的。1980年出生的她,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山花》《诗选刊》《星星》等报刊,先后获得过 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 、庄重文文学奖、东莞荷花文学奖年度诗歌奖等多项大奖,成为第三代女打工者中最特别的一个。
梦想曾经对她来说遥不可及,但现在,她只想坚定地走下去。
郑小琼的家在四川南充嘉陵江边的一个很小的村庄里,童年时代,她在江边洗衣,坐船去龙门古镇赶集,江边的桑树与芭茅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老实巴交的小琼除了读书就是帮家里做农活,“平淡得几乎无话可说,在学校也属于没有太多人在意的类型。”那时,她身上并没有显现出写作的兴趣与天赋,她形容自己是一个“笨拙的人”,“并非天才或者早慧”,从没想过自己能走上写作这条路。
1996年,小琼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卫校。她告诉记者,那几年恰好赶上乡镇撤乡并镇减员、城市下岗,国家也不再包办分配,所以“基本上毕业就是失业”。小琼曾去乡镇医院做过两个月的临时护士,但那里发不下工资 。后经介绍去了重庆一家私人医院做护士,“就是那种包治百病、实际上什么都治不好的医院,我在那里做了三个月,因为大部分是骗人的,实在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就离开了重庆。”
2001年,小琼来到东莞,打工妹是她的新身份。然而那时“打工难,黑厂多”,思念亲人、水土不服以及频繁被骗,让年仅二十出头的小琼感到迷茫和无聊,“当时心情灰暗极了。”
她回忆说:“我一直渴望找一个好工作,那时找到的工作是扫工业区的工厂。”空闲时,爱读书的小琼会到工业区地摊上找一两元钱一本的打工杂志来看。小琼说,那时的她“内心自卑而孤独,想找点儿事情打发自己内心的自卑与孤独。”而“打工杂志刊登的一些打工者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文章给那时的我打开了一扇窗口,让当时极度封闭的自己有了窗口窥探外界。”
那一年,小琼有了创作的念头。第一首诗便诞生于她出租房内的木板床上。陆续地,她的一些诗歌被印刷成白纸黑字,让小琼的梦想有了现实的方向。
时刻感受着女性身份带来的影响,让小琼能站在女性角度观察民工这个群体,感知女性农民工群体。“有独立个体的梦想才会有‘中国梦’,我更关注每一个微小的个体的梦想,我写作女工记也是关注一个个很弱小的个体,她们的梦想才是‘中国梦’最真实的体现。”
虽然打工充斥着她生活的大半,但她仍然热爱着生活,“爱与追求一直是我打工题材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对小琼来说,她一直追求的便是她的诗歌梦想,“我记得在工厂时,每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下班后还在阅读、坚持写作,这种坚持来源于内心对梦想的渴望。因为诗歌是我的梦想。”
2009年,郑小琼的身份一跃从打工妹成了广州市作协的杂志编辑,她实现了她曾经的梦想,但继续写作仍是她不变的梦想。她说,“人生很多时候,追梦的过程便是一种风景,在关注梦想的实现与追梦的过程中,我更看重追梦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你的幸福与各种感受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风景。”她说,她会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前行。(本报记者 周韵曦)
- 2013-06-18福建追梦骑行活动启动
- 2013-06-06中芭交响乐团独演精彩 携陈萨追梦俄罗斯
- 2013-06-03一群“60后”的芭蕾舞追梦者
- 2013-06-0285后携剧本追梦好莱坞 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
- 2013-06-0285后携剧本追梦好莱坞 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
- 2013-06-01人类“登月第二人”耄耋之年追梦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