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 “东亚文化之都”展风采 服饰鲜艳,舞姿妩媚,东亚文化之都·2014年泉州活动开幕式上表演的泉州传统舞蹈令人陶醉。 东南网5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文/图) 闽南五月,万物葱茏。在国家级五A风景区清源山南麓,省级文化旅游示范点锦绣庄右侧,由两幢充满闽南风元素的建筑组成的泉州木偶剧院,主体工程基本告竣。虽然外墙还在装修,但已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好奇的眼光。 这个设计新颖、风格别致的木偶剧院,是泉州获得东亚文化之都荣誉后,即将完成的首个重要文化项目。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庆宗说,木偶剧院将与东亚文化之都一起,成为泉州文化建设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泉州,在三十年前就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我省唯一入列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但与产业集群发达、品牌灿若星辰的泉州民营经济相比,泉州文化品牌似乎有点黯淡,一度被形容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短腿。 正是这样一个文化上看似建树不多的城市,去年一举夺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桂冠——国内外媒体在报道中认为,这个招牌,是泉州1300多年历史中得到的最具价值的荣誉! 从曾经的文化短腿,到迈向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近,随着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的全面展开,记者经历了一次从古典到现代的酣畅之旅,充分感受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泉州投入巨资将闲置的老厂房改造成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源和1916。图为产业园一景。 妥善保护、传承光大 传统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泉州先民在1000多年发展史中,创造并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文化成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大批先民东渡台湾和移民东南亚,获得广泛的传播。泉州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使之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精神纽带。比如被誉为“御前清曲”的南音,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成了濒危乐种,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创办各种南音传习所、培训班,学习的人日益增多,如今全市拥有南音社团1000多个,泉州牵头举办十几届国际南音大赛,涌现一批又一批南音研究与演唱人才。经过不懈争取,南音成功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努力,得到民间的大力支持。今年元宵节期间,泉州启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信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贤义、香缤集团董事局主席许明金各出资1000万元,捐赠给刚成立的南音南戏发展基金。许明金表示,南音南戏所传递的乡情乡音,是泉州古城最温馨最具本土情韵的文化形态,总能勾起海外侨胞对泉州的美好记忆,是海外闽南人的精神纽带,每当听到南音,就不禁想起祖国和故乡。 得到良好保护的非遗文化,不仅是南音南戏,至今仍流传在泉州大地的南拳、南建筑、闽南方言等“五南文化”,都因为妥善的保护、传承而弘扬光大。发源于永春五里街大羽村的白鹤拳,在海外闻名遐迩,永春县为保护和传承白鹤拳武术文化,不仅兴建白鹤拳史馆及演练厅,还扶持民间创办一批传承白鹤拳的武术馆,大羽村凭借白鹤拳文化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名村。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数百个房间得到完整的保护,入选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晋江在旧城改造中,将位于城区中心的五店市街区完整保留下来,建成集闽南古民居、宗祠、寺庙、戏台、古街等文化样式于一体的闽南文化大观园,让“老年人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情景,年轻人记住家乡的乡愁,海外侨胞找到精神深处的根”。 由于得力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泉州成为国内拥有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以至国内文化界流传着“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说法。目前,泉州有各级非遗名录565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省级76个。国家级非遗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拥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类别全国最齐全,数量最多——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两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泉州还有各级文保单位791处,其中国家级31处、省级85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保留了唐代以来大量文化信息,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南音、提线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都是全国独特剧种。 泉州经常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文化兴市、文化惠民 公共文化网点遍布城乡 与传统文化在静悄悄的保护运动中获得新生相比,泉州现代公共文化的建设,更处处体现出“文化兴市”、“文化惠民”的执政与发展理念。遍布泉州城乡的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设,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不久前,记者走进位于南安梅山镇蓉中村的李成智公众图书馆,看到上百名本地居民、学生和外来工,正兴致盎然地翻阅各种图书、杂志。办服装厂的李朝阳对记者说:“工厂中午休息时间不长,工人就近来图书馆看书,以阅读当休息,又给脑子充了电。这些好处,要归功泉州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健全的便民惠民文化网点。” 这座由爱国侨胞李成智独资捐建的公众图书馆,建于1995年,虽然设在乡村,但拥有建筑面积3047平方米,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共有阅览座席200多个,藏书逾15万册,2005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与李成智图书馆隔河相望的,还有蓉中村办的农家书层。对于足不出村就能翻阅公众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书刊,村民和外来工都很满意。 蓉中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泉州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泉州有829万本地户籍人口和200多万外省务工、经商人员,还有不少前来投资贸易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外国人,对文化生活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建设充满现代气息和文化品位的环泉州湾新城市,泉州市在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努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不俗,泉州跻身全国文化模范市,南安市、晋江市、石狮市、鲤城区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称号。泉州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还建立文化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把“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文艺精品创作量、人均公共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作为各县(市、区)绩效考核指标。目前泉州已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拥有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高甲戏剧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海峡体育中心等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全市有国家一级文化馆5个、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6个、国家一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44个,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厚重的底蕴,有力的保护传承,亲民惠民的公共文化网络,使泉州在与西安、青岛、苏州、杭州等国内文化名城的角逐中,一举摘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桂冠,更使泉州文化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站上新的台阶。 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对记者表示,泉州将以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加快文化大市、强市的崛起。“今年,泉州将兑现十几亿元文化投入的承诺,加快建设市木偶剧院、歌舞剧院、图书馆新馆、文化宫新址、泉州大剧院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同时,举办100场次重要的文化论坛、演出、展览、交流活动,为千万泉州群众献上文化大餐。” |
- 2014-05-22泉州“海丝”申遗考察点调整为18个 将进行专项保护
- 2014-05-21宗教石刻见证泉州“海上丝路”历史
- 2014-05-21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次边顺利合龙 预计明年上半年通车
- 2014-05-21泉州交通与公安两部门联手开展打击“黑车”非法营运专项整治
- 2014-05-21宗教石刻见证泉州“海上丝路”历史
- 2014-05-21抢劫百万金饰逃亡泉州 派出所长锻炼途中徒手逮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