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www.fjsen.com 2014-12-15 10:09:38  周德庆,包华 来源:海峡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国家公祭仪式直播时,张淑英为丈夫点香祭奠

海峡都市报讯 昨天上午,当电视开始直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时,93岁的张淑英老人眼眶再次湿润,她从沙发上起身,走到钟崇鑫的照片前,点香、默哀,香炉旁摆放的是一束海都读者致敬这份感情的鲜花——她的丈夫钟崇鑫就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

77年前的南京,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老人失去了她的丈夫钟崇鑫。这些天,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感动了数十万网友(详见12月11日A06版、12月12日A06版、12月13日A04版)。

“我忘不了他,也忘不了那场战争。”张淑英告诉记者,感谢海都报在内的媒体报道,“让社会记住了钟崇鑫,记住了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抗日将士,给了他们一份军人应有的荣誉。”

曾梦到丈夫埋在万人坑

张淑英老人说,1937年的南京城是她这辈子的伤心地,也是她命运的拐点,从那时起,她再也没有大声、开朗地笑过。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告诉海都记者,1988年当他们姐弟三人在文献中,找到“城外部队苦战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三个旅已伤亡殆尽,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这段文字时,“妈妈激动得哭了。”

“我不敢再去南京,怕去了心里难受。”张淑英说,曾有志愿者邀请她去南京,但她拒绝了,“我曾梦到过,崇鑫最终被埋在了那个著名的万人坑里。”

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芳菲告诉记者,张淑英老人在台北忠烈祠祭拜钟崇鑫时,还特意找到了与钟崇鑫一起阵亡的易安华旅长的灵位,恭敬地鞠了三躬,“她说,有战友相伴,丈夫不会孤独。”

希望本报寻找失联亲人

昨天,芳菲女士特意带了一份重新PS的合影照片,送给张淑英老人。照片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网友制作的,照片中,张淑英与钟崇鑫挨得更近了。芳菲告诉海都记者,当志愿者第一次将钟崇鑫的照片送给老人时,“她失声痛哭,宣泄着埋藏了77年的疑问、痛苦。”

从“钟太太”到烈士遗属,八年抗战改变了张淑英的个人命运。老人告诉海都记者,抗战不仅让她失去了丈夫,也让她失去了妹妹,“1937年,妹妹才两岁多,在武汉,全家人得了寒病,母亲只好将妹妹交给一个姓周的生意人抱养。抗战胜利后,母亲、弟弟曾几次寻找,都没有找到妹妹的消息。”

昨天,张淑英老人告诉海都记者,看过本报报道后,她又记起了一些尘封往事。老人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名叫张日龙,祖籍是福州长乐,后来搬到福州台江一带做海鲜生意,大伙都叫他“乖弟”,母亲张许氏是鼓山一带的人。此外,还有一个姑妈住在仓前山附近。

“14岁离开福州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除了母亲和弟弟外,与福州的亲人都已经失去了联系。”张淑英希望借助本报,在福州寻找失联的亲戚。

(海峡都市报特派记者 周德庆/文 包华/图 发自重庆)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想起和丈夫的最后一面,张淑英老人泣不成声

海峡都市报讯 连续两天,本报独家报道的“福州女子张淑英与重庆军官钟崇鑫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数十万读者、网友。(详见12月11日A06版、12月12日A06版)

昨天下午,在重庆市渝中区的家中,93岁的张淑英老人,将钟崇鑫的照片摆在床前的柜子上,照片的一旁是海都读者致敬这段感情献的鲜花。她恭敬地点上三炷香,祭奠77年前12月12日战死在南京雨花台阵地的钟崇鑫。

张淑英告诉海都记者,钟崇鑫为民族而战,为国人而亡,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她非常高兴,因为家乡人知道了曾有一位叫“钟崇鑫”的“福州女婿”牺牲在抗日战场,更是给了他一个抗日军人应有的荣誉。

最后一面:所有钱都留给妻子

1937年农历七月初七,常熟。这是老人永远忘不了的时间和地点。昨天下午,面对记者,张淑英再次回忆了这段生离死别的最后一面。

1937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前一天。作为国民革命军王牌师87师少校参谋的钟崇鑫奉命前往上海,也许是为了军事保密,年轻、帅气的国军军官并没有和新婚的妻子透露太多。

“我马上要走,去上海。”张淑英回忆,丈夫回到家后,说了这句话,马上就要离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钟崇鑫将身上所有的钱留给了妻子,且没有带任何换洗的衣服。

“崇鑫是三代单传,1岁便失去了父亲,婆婆一直劝崇鑫回四川荣昌的老家过平稳的生活。”张淑英告诉记者,崇鑫在老家有田有地,但丈夫不愿意回去,“有一回,我听到崇鑫对婆婆说,‘儿子是你的,但人是国家的’。”

到了常熟汽车站后,担心丈夫没有衣服换洗的张淑英,还特意为他买了一件汗衫、一条内裤。钟崇鑫突然从背后抱住了娇妻,说出了那句铭刻在张淑英心底的话,“阿妹,我会回来的。”

这一别,真的成了永别。老人记得,随后的三个月,她时断时续地收到了丈夫在前线的来信。在信中,崇鑫告诉她,他的表弟、四川老乡袁营长、两个勤务兵已经阵亡,“你还年轻,万一我牺牲了,你就随便吧。”

常熟一别后,张淑英和婆婆回到丈夫的老家四川荣昌,直到1944年才听到了崇鑫阵亡的消息。牺牲时,钟崇鑫年仅32岁。

标准的“福州好女婿”

在老人的记忆中,钟崇鑫是位标准的“福州好女婿”。

张淑英告诉记者,两人在福州西湖相识时,母亲还“谎报”了她的年龄,“母亲说,我已经17岁了,其实那时我还只有14岁。而崇鑫比我整整大了16岁。”

“和崇鑫认识前,我只会说福州话,可他一点也不在意。”张淑英说,自己虽然上过女子私塾,但与崇鑫比,文化水平远远不如,不过,崇鑫从军后,跟随部队一路转战,南腔北调都略懂一二,也会说一点福州话。

钟崇鑫对岳父、岳母和妻弟也都特别关心。陪同张淑英前往台北的志愿者芳菲女士告诉记者,在祭拜钟崇鑫的亡灵时,不仅张淑英泣不成声,她现年87岁的弟弟也掩面哭泣。“他记得姐夫总是一口一个‘阿弟’叫他,还让他好好读书,将来可以供他上大学。”

张淑英告诉记者,福州是她的故乡,也是她和崇鑫爱情开始的地方,“我永远忘不了在福州西湖的第一次见面,忘不了在洋头口的婚礼,忘不了在福州东街他为我买的第一双高跟鞋。”老人记得,这双高跟鞋是深色的,此外还有一双毛基尼的布鞋,“都是当时最时髦的。”

张淑英说,自从14岁离开福州后,自己一直想再回故乡看看,但前半生漂泊,现在又93岁了,“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明年春天,我还真想回福州看看。”

这段凄美爱情故事令无数网友动容,网友在点赞的同时也向抗战将士及其家属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人民日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向所有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和家庭致敬、致哀!

怪咖张奇:感动感动,实在是七尺之躯,已许国,难许卿。

韩敏:看着看着,不知怎么两眼(热泪)盈眶脸颊湿润,真情真爱在一个人心里是无法抹去的。

waiting_helic-hun:待你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苦等几十载,奈何卿已双鬓斑白,今诺言未现,君我生死两茫茫!——仅以此致那兵荒马乱下的爱情。

(海峡都市报记者 周德庆/文 包华/图 发自重庆)

新闻回顾:

九旬老人苦寻77年终见亡夫灵位 数十万网友动容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张淑英老人仔细阅读有关自己的报道

关注理由昨日下午,在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二府衙的家中,93岁的张淑英老人将一束鲜花,轻放在一张合成的合影照旁。

这束鲜花,是海都读者委托记者代为转送的。当天,本报独家报道了老人尘封了77年的爱情故事(详见昨日A06版),感动了数十万读者。有读者说,这是现实版的“白桦林”,也有读者说,是“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

“感情好,是放在心里头,不是口头说说的。”面对家乡来的记者,张淑英老人讲述了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老人逻辑清晰,一聊就是三小时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坐在记者对面的张淑英,是一位93岁的老人。她说话声音清亮、逻辑清晰,尽管满头白发、左眼失明,但老人精神矍铄,一聊便是3个多小时。

而这段绝美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却没有在公开场合牵过手。

“我会害羞”,张淑英老人说,在福州和南京,丈夫钟崇鑫带着她逛街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会手牵着手,“总是一前一后,有时他走在前面,有时也落在后面。不过,两人的距离大概只有1拳头。”

从1935年4月相识,到1937年7月分别,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尽管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那样甜言蜜语、如胶似漆,“可我们的感情非常好。”张淑英说,身为军人的崇鑫只有每个周末的星期天才回到家中,“我只会做简单的饭菜,但他嘴不刁,只要是我做的,他都吃。”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记者周德庆代表家乡父老,给老人送上祝福

在老人的记忆中,丈夫平易近人,从不发脾气,一直鼓励她多读书,“他老说,读书才有出息。”

两人的感情便在汤汤水水中逐渐加深,“感情好,是放在心里头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老人认为,在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里,崇鑫对她的好,已经深深刻在心里。

张淑英讲述“寻找钟崇鑫”初衷

1988年年初,儿子李成贵第一次听到了“钟崇鑫”这个名字,也第一次听到了母亲的这段故事。尽管隐隐约约猜到母亲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但母亲的请求还是让全家人吃了一惊。

张淑英讲述了“寻找钟崇鑫”的初衷:“他是名抗日英雄,又没有后人,而且对我又这么好。如果我走了,谁还会知道他的名字?”于是,老人向子女提出请求,帮她弄明白——钟崇鑫是如何殉国的?又魂归何处?

老人的小儿子李长贵说,母亲提出请求后,姐弟三人决定尽力完成老人的心愿,“妈妈和爸爸的感情非常好,从来没有吵过架,家里再苦再难,也没有对不起这个家庭。”姐弟三人认为,帮老人完成心愿,也是一种尽孝。

按照母亲提供的线索,“钟崇鑫、重庆荣昌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生、国民革命军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南京保卫战阵亡”的五个线索,姐弟三人开始到重庆的各个图书馆、档案馆、民政局等地寻找“钟崇鑫”的下落。

姐弟三人在翻阅了数不清的资料后,终于在一本文史资料选集中看到了:“(1937年)12月12日上午,259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南京雨花台”,找到了阵亡所在地,可他又是如何阵亡的?尸骨又埋在何处?随后的几年,李长贵姐弟三人联系全国各地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和钟崇鑫生前的战友,可这两个疑问,迟迟找不到答案。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昨日记者探望张淑英老人时,她正打着毛线。床头摆放着网友合成的她和钟崇鑫唯一的合影。她说:这样,我就能每天见到他。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钟崇鑫的下落

2011年春节,老人又一次向子女提出了“寻找钟崇鑫”的事情。第二年,李长贵前往南京,找了3天后,依旧没有任何消息。

今年8月,李长贵在看一次电视节目后,萌生了再次寻找“钟崇鑫”的想法。今年9月,在全国各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钟崇鑫的下落。

钟崇鑫的照片,是志愿者在中国档案网上查找到的。随后,志愿者将照片翻拍了下来,并通过网络传给老人的儿子。

“妈妈见到照片后,非常高兴。”李成贵说,除了那张旗袍照,母亲并没有留下自己早年的其他照片。

“没有想到的是,细心的志愿者还把两人的照片,合成一张合影。”李成贵说,收到这张合影照片后,老人非常激动,嘱托儿子一定要请帮忙的这名志愿者到家中来做客,以表感激。

看到老照片,老人仍认识乌塔白塔

儿子李长贵说,老人的身体还不错,能自己洗菜、做饭、织毛衣,生活基本能自己料理,“有时候还会和小区的其他老人一起打麻将,不过,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目前,老人独自居住,而女子就住在附近小区。

我们的谈话,从老人熟悉的福州开始。自从1935年随钟崇鑫离开福州后,她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老人说,他们家原先在南门兜一带卖海鲜、生肉,家境还算不错,不过,一场大火烧掉了店铺,全家人又搬到洋头口一带继续做生意。不过,家境开始衰落。

看着记者电脑中的福州老照片,老人能清楚地认出乌塔、白塔、万安桥(现在的解放大桥),也能熟练地说出虾油和蟹油的分别。

张淑英说,尽管自己的至亲在解放前已经移居台湾,但她一直记挂着故乡,“借你们海都报,帮我向关心、帮助我的福州老乡,说声谢谢。”

今天(12月12日),是钟崇鑫阵亡77年纪念日。张淑英老人说,南京是她这辈子的伤心点,“我会在家里,对他说,我们再也不分别。”

(海峡都市报特派记者 周德庆 包华 文/图 发自重庆)

走访当年建筑不再,而今情还在

海峡都市报讯张淑英老人1921年出生在福州台江码头附近,父母是生意人。14岁时,随父母搬到台江洋头口一带。昨天,海都记者寻着老人的记忆,开始实地走访。

时光过去八十年,洋头口一带已是高楼林立,难以寻觅到当年的老建筑。“看到你们的报道了,我们都在讨论,会不会认识这名老人家。”寻访中,当地几名老人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洋头口一带已是繁华之地,商业发达,有成片的洋楼,“我们都在猜测当年的张淑英,也许就是一名富家小姐,就住在大宅院里。”寻访大半天,记者虽然没有找到张家的旧居,但一路走来,不时就能听到人们讨论着老人的爱情故事。

昨日,细雨朦胧中,福州西湖长堤卧波,垂柳夹道,有不少情侣走过。遥想当年,张淑英也是这般行走在西湖公园,与爱人相见。

反响海都报道感动数十万网友

福州女子张淑英跨越世纪的传奇爱情故事,经本报报道后,感动着数十万网友,引发一片“泪奔”。目前,报道已被人民网、新浪、腾讯等上百家网站转发,数十万网友点击阅读,上万条跟帖评论。

“这才是真爱。”“真挚纯粹的爱情,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办公室看着偷偷抹眼泪。”“看着,看着,就感动得哭了。”……网友们跟帖,记录着对这段爱情故事的感悟。

网友“大叔__请抹去你胡子上的啤酒沫”写道:即使过了77年,头发白了,眼睛花了,面容已老去,但刻在心上的爱情依然盛开如花。愿天堂没有战争,愿你们永不再分离。

东南舆情研究中心特地配合本报做了大数据分析,福建、北京、广东和上海的网民对《一个福州女子尘封77年的爱情故事》报道讨论最为热烈,参与评论的网友中,超过七成为女性网友。在上万条跟帖评论中,“潸然泪下”“流泪”“感动”等成为热词。

(海峡都市报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新闻回顾:

老人尘封77年的爱情故事:夫为抗战捐躯 从此诀别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志愿者复制了档案里的照片,和张淑英年轻的照片,合成了一张合影。她把照片放在身边,说我终于可以和他说说心里话了

关注理由

昨日,网上流传的“一段尘封77年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数十万网友。

79年前,故事的女主人公、14岁的张淑英,在福州做了国民革命军军官钟崇鑫的新娘。两年之后的1937年,男主人公随军开赴抗日战场,再无消息。7年后,苦苦等待的她,接到了抚恤令,而女主人公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70多年过去了,这份曾经甜美的爱情,一直深埋在女主人公的心底。上个月,93岁的女主人公前往台湾忠烈祠,只为了看到英烈谱上当年丈夫“钟崇鑫”的名字。

昨日,海都记者获悉,这段故事的女主人公张淑英,是福州人。与老人独家电话连线后,记者连夜飞往重庆;面访女主人公后,记者将为读者揭秘这段跨越生死的绝美爱情故事。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老人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刻有钟崇鑫名字的灵位,潸然泪下

初次见面在福州西湖“洋头口”成为定情物

电话里,张淑英老人的声音清脆,一口标准的重庆普通话中,依稀还有浓浓的虾油味。

张淑英老人1921年出生在福州台江码头附近,父母是生意人。14岁时,随父母搬到了台江洋头口一带,而“洋头口”这三个字,便成了这段爱情的开始。

1935年春天,经人介绍,母亲陪她到福州西湖与一个年轻军官相亲。去之前,她不太乐意,因为以前见过的军官都比较凶。可初次见面,她就被对方打动了。

“1米75左右的个子,长得高大却很温柔。”老人说,“他问我会不会写字。我回答会的。没想到,他真拿出纸笔来,我便写了‘洋头口’三个字,他看了赞不绝口。”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灵位上有“钟崇鑫”的名字

这位年轻的军官便是来自重庆荣昌、黄埔军校六期的毕业生钟崇鑫。

订婚一个月后,两人在福州举办了婚礼,宾客有10来桌,细心的新郎官还特意为新娘子弄到了西式的、白色的长头纱,“姐妹们都笑话我好福气,找了一个如意郎。”

“‘张淑英’的名字,是他为我改的”

老人告诉记者,她原名叫张秀珍,“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便给我改成了‘张淑英’。”

1935年,农历八月,钟崇鑫随部调往南京,张淑英也随之前往。

从结婚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他按照福州的习俗,叫我‘阿妹’。”张淑英说,“他把每个月的军饷都交给我,还鼓励我多学文化,而且还不让我洗衣服。”不过,他不喜欢妻子化妆和穿颜色艳丽的旗袍,“他总是说,‘阿妹不化妆就很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钟崇鑫随部调往上海奔赴抗日战场。两人在常熟汽车站见了最后一面。“分别时,他突然从背后跑上来抱住了我。”老人回忆,“他流泪了,说,阿妹,我会回来的。”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这张照片,是志愿者在浙江档案馆找到的,钟崇鑫黄埔军校毕业时的戎装照

77年过去了,老人一想到这个画面,就会心痛。当年年底,张淑英还和丈夫通了一次电话,“崇鑫告诉我,他已升任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她一听,心里更紧张了,这意味着他要上前线去打仗啊。

“他说让我担心了,现在他请不到假,没办法回来看我。他还叫我不要担心,让我照顾好自己。”张淑英说,这通电话过后,她和婆婆随着西迁的百姓,一路从武汉回到了丈夫的老家重庆。

“我相信,只要活着,他一定会回来找我的。”张淑英说。

“他是重庆人,我这辈子要守在这里”

来到重庆后,张淑英觉得自己整个人就傻掉了,整天呆坐在一个地方,“一年又一年,我每天夜里都要惊醒很多次,却总是梦不到他。”

每年,她都会写信去问钟崇鑫的消息,但是都没有回应,直到1944年,在街上,突然遇见了钟崇鑫的战友方维鑫。方维鑫帮忙联系军长后,收到了一份回信,“兄阵亡,无法函告,军座经常想起钟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怀。”

收到信后,张淑英感到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苦苦等待七年后,听到的竟然是这么一个噩耗。第二年,婆婆也病逝了,她只好回去找父母和弟弟。

抚恤令收到了,但张淑英也一直想知道一件事,在1937年的那个寒冷的冬天,丈夫是怎样殉国的?

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父母和弟弟去了台湾,可张淑英却选择留下,“他是重庆人,我这辈子也要守在这里。”

苦寻26年,终于找到了崇鑫的灵位

1949年,经人介绍,张淑英认识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了两儿一女。“自清对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恋,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他,他就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知道他阵亡后,就一直想知道他的灵位放在哪里。为了现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说出这段往事,不敢说自己的想法。”

张淑英说,直到1988年,她才将这个心愿告诉孩子。

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为丈夫点香祭奠

年轻时的张淑英在南京留影

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告诉记者,从1988年开始,母亲的心愿便成了家里人的心病。后来,他们在时任87师少校师部参谋仇广汉写的《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一书中查到这样一段:“城外部队苦战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三个旅已伤亡殆尽,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可他的灵位在哪里呢?

今年9月16日下午5时许,苦苦寻找了多年的张淑英一家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芳菲的电话。没想到,当晚10时许,台湾志愿者便在台北忠烈祠找到了钟崇鑫的牌位。

“我这辈子只哭过三次,上辈子欠他的,都是为他哭的”

新婚燕尔送他上前线,7年后得知他战死,她一路哭着回家

70年后拿着与爱人的合照,又流泪了,她说是记事以来第二次流泪

93岁的她来到他灵前,她一生中第三次流泪:从此我们再也不分别

“我终于找到你了,从此我们再也不分别。”

更让张淑英感动的是,志愿者还将老人和钟崇鑫的照片合成一张合影。

找到丈夫的灵位后,老人又萌生了前往台湾祭拜的想法。在志愿者的帮助下,11月22日,老人在儿子的陪伴下,前往台北。

“老人在飞机上,就像一个少女快要见到情郎,一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嘴唇边一直挂着浅浅的微笑。这样的情感,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遗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一起陪同前往的志愿者芳菲也被打动了。

在台湾7天的时间里,张淑英三次祭拜钟崇鑫。抵达台北当天,老人来到了忠烈祠,他的灵位在第一排右起第四个,“我说,崇鑫啊,我来看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从此我们再也不分别。”张淑英说。

第二天,老人又去了忠烈祠,“能多看他一会是一会吧。”

11月28日,离开台北的前一天,老人再次去告别,“我说,我找到你了,但我不能一直留在这里。也许,今后再也没有机会相见,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和你说话了。”

今日,海都记者将在重庆张淑英老人的家中,与老人再次对话。这段绝美的爱情背后,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请继续关注本报后续报道。

(海峡都市报记者 周德庆 重庆晚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