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为媒介与女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为媒介与女性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在营造对女性权益有利的舆论环境方面,媒介自身可以做到更加指标化和精细化。比如,广大的传媒制播平台正积极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媒介报道的性别敏感指标》,创建常态化机制,对媒介内容进行性别公正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媒介对女性的刻板化报道和歧视性报道。 ——可通过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媒介素养,继续普及全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女性地位的提高与女性媒介素养的提高紧密相关。因此,提升女性的媒介素养必将成为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到高等教育、传媒工作者职业素养考核及其他考评体系中。 ——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媒介与女性和谐发展已势在必行。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媒介环境的建设涉及每个公民的观念与行为。从个体认知到人际关系维护,从个人与组织和群体的关系,到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等无不牵涉其中。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女性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媒介环境,不仅是媒体的使命,更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媒介与女性发展需要各界支持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机遇下,媒介与女性发展需要得到政府、学界、媒体业界等各界的进一步支持。 首先,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营造媒介与性别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媒介体制有其独特性,中国媒介的发展需要遵循中国特色路径。建立媒介与性别和谐发展的语境,不是仅仅在媒介制播的过程中贴上“性别”的标签,而要在各个环节中有效贯彻性别平等理念。尽管媒介运行由每个具体的从业者来推动,每个从业者对性别观念的认同度至关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传媒行业中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与政策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是营造媒介与性别和谐发展社会语境的关键。 其次,媒介机构应打破旧有的模式与观念,鼓励协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高影响力媒介作品并不一定来自传统媒介,这些有影响力的媒介作品积极传播平等性别观念的传播模式亟待总结。各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机构应该重视这类作品的生产与传播规律,研究和借鉴这类作品的制作模式与内容机制,努力消除消费女性以换取利益的“眼球经济”的旧有做法。只有媒体机构努力打破旧有的性别传播模式和观念,才能进一步鼓励协同创新,有更多更好的媒介与性别和谐发展的产品出现。 再次,应进一步拓宽各层次女性运用媒介发声的平台与机会,建立和扶植利于女性发展和服务社会的机制。媒介与性别的和谐发展,建立在真正消除了基于性别的歧视与权力分层之上,更建立在各层次的女性能充分运用媒体发声的基础之上。女性能力与智慧的充分发挥,需要建立和扶植利于女性发展并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消除对女性的各种隐性和显性歧视,也将使得女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性别平等的整体水平。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