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顶尖女科学家成功难掩科技领域性别失衡 但是,少数顶尖女性科学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科技领域已然实现了性别平等,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科技是男性的事业”这一大众印象。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女孩语言能力强、记忆力好,适合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男孩逻辑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好,更容易在理工科领域有所发展。甚至很多人发现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学习成绩好的越来越多的是女生,却将原因解释为做试卷的时候女生比较认真细心,男生虽然聪明但却粗心马虎,于是乎“能考试”也成为一种针对女生的贬义修辞。这种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区分,实际上触及科技领域性别问题的核心。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一事实:女性因承担生育子女的责任而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关系的平衡上,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女生在博士毕业至高级职称的获得这一科研生涯的起步和基础夯实阶段,恰恰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在生儿育女和相关的家庭事务上。相比于同龄的男性,在这一点上她们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尽管这不但不是她们的不足,而恰恰是她们最伟大之处,但现实科技领域的政策制度依然没有跟上,性别盲视普遍存在。少数基于对该事实的考量而做出的具有性别关照的政策或制度安排,往往还被认为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是对男性科研人员的歧视。 然而,更难突破的障碍来自于人们对两性气质的上述二元划分,以及基于此划分做出的劳动性别分工。女性因为生理原因必须承担生育的责任,并不是造成科技领域女性占比少或获奖少等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社会对于两性气质和劳动分工的差异化界定,使得男性气质和科学之间建立了某种隐喻上的深层关联。一方面,女性被贴上“感性”“懦弱”和“情绪化”的标签,进而被认为不适合高强度、竞争激烈和需要理性、逻辑思维的科技领域。另一方面,女性在生育和家庭照护中更有特长或优势,因此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一点被认为是合理的甚至自然的。这两方面最终促使大部分的女性科技人员在协调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上疲惫不堪。结果是,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被认为庸碌无为、不求上进,无法很好地区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如果要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女性往往必须采取适当的性别策略,例如表现出理性、逻辑、勇敢、刚毅等常常被划归男性的那些气质特征,以更好地融入科学共同体和获得认同。有的甚至放弃婚姻和家庭,寻求彻底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以实现自我的职业价值。但是,这类女性又往往被冠以“女强人”的标签,与社会常规期待的女性形象相违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成功典范。 用通俗的话来说,女性既需要在事业上与男性一样打拼,不能把自己当女人看,又需要在家庭中做好贤妻良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女人就必须有女人样。这一双重标准和性别逻辑,使得女性在包括科技在内的诸多公共领域举步维艰。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领域同样存在隐性的父权制结构,其中的性别偏见不只是表现为歧视、排斥或贬低女性科技人员,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对所谓“女性气质”的摈弃。 |
- 2019-04-02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到光泽县开展科技服务
- 2019-04-01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在行动
- 2019-04-01少通社小记者走进莆田移动 感受智能科技魅力
- 2019-03-31市、县两级供销社到云霄开展科技下乡扶贫活动
- 2019-03-31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在行动
- 2019-03-30全国国土调查科技感十足 一图看全国 影像分辨率优于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