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守护人说】 市资源规划局翔安分局副局长江钦智:一块红砖就是一段浓缩的历史,我们将牢记使命,更好地推进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工作,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建筑简介】 合安堂原为中共地下党员彭幼潜开设的药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场所。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厦门破狱斗争,合安堂为行动秘密联络点之一,也是破狱人员转移到内地苏区的中转隐蔽点。 合安堂现状。 (市资源规划局翔安分局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袁舒琪)翔安是蕴藏丰富红色故事的革命热土,享有“星火早燃,红旗不倒”的美誉,从沿海到高山,处处都留下了红色印记。 按在册统计,翔安区范围内,共有10多个红色文化旧(遗)址。厦门破狱斗争联络点旧址(即彭厝合安堂)就是其中之一。“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第十站,记者与此站的红色守护人——市资源规划局翔安分局副局长江钦智一起走进这里,重温一段红色往事及革命先烈光辉灿烂的事迹。 历史 表面是药铺 实为地下联络点 彭厝是开国少将彭德清的故里,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早期原同安地区具有革命传统的村庄。位于彭厝的合安堂则为当时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江钦智介绍,这座房屋当年曾作为药铺,“屋子坐北朝南,平屋砖石结构,面阔四间,进深8米,旁原有偏僻小路可直通浔江港海边。” 合安堂原为地下党员彭幼潜开设的药铺,也是彭厝南曲爱好者聚集的场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玩南曲为名,中共地下党经常在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合安堂还兼营一艘载客用船,名为“白底仔船”。 1930年,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以及平和、永定、上杭、龙岩等地在武装斗争中被捕后押解到厦门的红军和游击队地下党员干部、革命骨干和红军游击队员共40余人,被关押在思明监狱。当年5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动破狱斗争,成功地营救了被关押在厦门思明监狱的40余名革命同志。 合安堂就是此次行动的秘密联络点之一,也是破狱人员转移到内地苏区的中转隐蔽点。破狱行动前夕,同安县委派人来合安堂药铺联络,指令合安堂派“白底仔船”到指定地点负责接应。“白底仔船”准时停靠在厦门港“打石字”码头等候(原厦门港民族路外贸仓库前的海边)。据记载,出狱后有27位同志上了“白底仔船”。上船后,船立即起航,经棚坪尾(现东渡附近)过宝珠屿,越高崎、五通,一路未遇盘查,深夜才驶回彭厝。众人到合安堂吃了碗白糖粥,之后隐藏到由中共控制的松山小学里。次日,才由党组织安排转移到闽西苏区和闽南红军游击队中。 举措 保护修缮并举 推动网格化管理 “虽然部分建筑已经翻建,但合安堂原药铺所在建筑现仍保留,供市民进行参观。”江钦智说。 在翔安这片红色沃土上,涌现出许多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他们身上的“革命老区精神”“泥土精神”值得传承。为了守护好历史文脉,近年来翔安区大力推进革命旧址、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强化历史古迹的修缮保护力度。针对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翔安区还制定了专门的保护规划,并推动网格化管理工作。 “历史古迹的活化,除了继承历史宝贵财富之外,更多的或许是让后代可以实实在在地触摸先辈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用心感受先辈们精神的深刻时代魅力,从而将其发扬光大。”江钦智指出,在市资源规划局指导下,翔安分局在编制村庄保护规划时,也会将红色遗址的保护列入其中,通过提升红色遗址房前屋后、周边环境,激活红色遗址的内生活力,为未来的活化利用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