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媒体关注 > 正文
古民居蕴藏历史 海沧新垵村赓续红色血脉
2021-12-26 09:22:00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刘畅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许舒昕 通讯员 李健)这里,有荟萃建筑艺术精华的明清红砖古厝;这里,曾走出了南侨诗宗邱菽园、辛亥革命烈士邱仁心、著名侨商邱明昶等仁人志士;这里,还是厦门五祖鹤阳拳的发祥地……坐落在文圃山下的海沧新垵村,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武术之乡、厦门市第一批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尚武重学、爱家爱乡的优秀传统。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新垵村也经受着革命风雨的洗礼,是我市115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

几百年来,“崇文尚武”之风一直在新垵大地上世代传承,孕育出一代代敢拼会赢、尊师重道、乐善好施、保家卫国的新垵儿女。今年,新垵村委会编写了一本《文武新垵》,试图探究新垵本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丰满、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文武新垵”形象。

古老民居:岁月难掩光彩见证华侨拼搏史

新垵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唐代,当时已是繁华地带。元朝时,新垵村称“郑墩”。元末,厦门岛曾厝垵村的曾明避乱于同安县十八都山平洪,后入赘邱家,并迁至郑墩村的盐墩,相对于原老家曾厝垵,这里为新居地,所以得名“新垵”。入赘后,曾明改曾姓为邱姓,被封为新垵邱姓一世祖。

走进新垵,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燕尾脊微翘的精美红砖古厝。这些古厝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个家族的奋斗史,新垵人的祖辈大多远渡南洋谋生创业,累积财富后回乡盖屋。古厝见证了华侨的拼搏史,也延续了深厚的历史文脉。

新垵传统村落规模宏大,东边为祖祠,西边为宫庙,保存有目前厦门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建筑群,东西方文化与特色在这里交汇,构成了新垵古村之美。

位于新垵村惠佐社的庆寿堂,是这些古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庆寿堂的主人叫邱得魏。当年,邱得魏下南洋务工,一路打拼,发家致富后,回到家乡置办地产,始建“庆寿堂”。

据了解,在新垵村,像庆寿堂这样的屋舍当年共修建了500多座。庆寿堂第五代传人、海沧区政协委员邱忠仁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垵村的古民居是一代代邱氏祖辈为摆脱传统农耕贫穷生活,奋力向海外图强拼搏的见证。

遗憾的是,古建筑在时代风雨的飘摇中很多已是破败不堪、毁损严重,如同风烛残年的老者,不少古厝群落早已被横七竖八的现代民居冲散得七零八落。“近些年,这里汇聚了许多外来人口,催生了房屋租赁市场生意。村民们大兴土木,拆旧翻新,这并不利于保护古民居。”作为后辈,邱忠仁希望能促成公益讲堂的开办,让年轻一代走进古民居,了解宗族历史,守护新垵村民的精神家园。

红色文化:以小学为据点传播革命思想

新垵村还有长期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厦门的解放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这里就燃起了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

在这个与外界沟通频繁的富庶村落里,各种进步思潮通过学堂传播。新垵村新江中心小学(原新江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1936年,受中共漳州工委委派,彭冲(原名许铁如,改革开放初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教于新江小学。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深入到贫苦农民阶层中,着力开辟党的地下活动据点,用文艺形式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思想,为新垵村奠定了优良的革命传统。

彭冲离开新垵后,革命的火种逐渐成为燎原之势,在新垵不断扩大。1947年至1948年间,邱亦昆和林爱国在中共同安县中心党总支和学生支部的安排下,先后回到新垵,以务农为掩护,在海沧、灌口一带秘密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真理,把一大批进步青年团结在周围,为进一步开展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9年4月初,在新垵屿仔顶庐山花园新楼三楼,成立了新垵地下党支部。同年5月开始,新垵地下党支部就在新垵屿仔顶角落创办了第一所青年农民夜校,接着又分别在大丘园和下曾埕办了三所夜校;徐朝水和苏耀华也在海沧渐美村办了一所夜校。通过宣传,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此外,新垵村还曾涌现出数位忧国奉公的爱国志士。著名侨商邱明昶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不遗余力地募捐,救济民众、支援祖国抗日。

“因侨而兴,拥党而旺。”近年来,海沧区持续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基点村建设,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在新江小学旧址上,修建了新垵“耕读文化园”,通过文、图、文物等多种展示方式,将新垵的革命历史、耕读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武术之乡:村民练武防身五祖鹤阳拳兴起

新垵村不仅有古民居,还是厦门唯一的尚武村落。

新垵位处水陆要隘,常有海盗、倭寇、土匪侵犯,不少村民练武防身,在挥拳掣肘间,练就了新垵子弟坚强不屈的精神特质。1919年,五祖鹤阳拳的开山祖师蔡玉鸣的徒弟沈扬德来到新垵教授五祖拳,设立“鹤阳馆”,五祖鹤阳拳从此流传,并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垵也获得“武术之乡”的美誉。此外,新垵拳术还被先辈带到台湾。

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工热潮,村里青壮年流失严重,红砖古厝与五祖拳这两样传统文化,开始面临传承的危机。但如今,随着包括邱忠仁在内的返乡青年逐步增多,新垵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现在,新垵随处可见一群孩子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于红砖古厝里练拳的场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邱忠仁提议并牵头推动“重教新垵”以及“武术新垵”的品牌建设,“正是因为有华侨之乡的底蕴,新垵人敢拼、敢闯,愿意做出一番成绩,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