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正文
九日山:向海临风万里航
2023-09-22 18:30:21  何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娜

九日山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陈鑫炜 陈瑞萍 文/图)

位于泉州南安丰州镇的九日山,历史上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而著称,尤其是分布在东西两峰的10方祈风石刻,为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祈风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石刻文字记录,印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

2021年,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九日山祈风石刻”便是其中之一。

摩崖石刻 印证海丝历史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九日山,在山脚下的延福寺旁,只见寺庙周围被榕树环绕。穿过寺庙,绿树成荫,鸟鸣阵阵,山中“山、寺、溪、桥”交相辉映,一步一景。拾级而上,一幅幅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宋代祈风石刻群和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所留摩崖题刻,映入眼帘。

众多石刻群中,以现存的78方宋代以来的石刻最为珍贵,其中有10方12—13世纪的祈风石刻,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文字记录。

“你看,这记录了当时一个祈风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十分齐全。”九日山文保中心主任何春燕指着其中一方石刻风趣地介绍,这是全山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也是珍贵的书法艺术资料,记录的是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泉州市舶司虞仲房率领众幕僚到延福寺侧的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

在何春燕的讲解介绍下,一方方石刻的历史生动了起来:“舟舶遮江,旗幡蔽日,香烟缭绕,鼓乐喧天”是祈风仪典进行时的盛景;“彝典云何哉”是对国运维艰、朝局风雨飘摇的感慨……每一方石刻,都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的周期性等历史信息,弥足珍贵。

这10方祈风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东峰2方、西峰8方,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这些祈风石刻,皆记述了时间、地点和参加者。时间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时间最晚的是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

记者注意到,石刻上的文字,有的虽寥寥数字,却字字精绝、内藏玄机,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史海珍闻。比如:“遵令典”意即遵照法令,说明祈风是官方正式的制度;“修故事也”,说明祈风是由来已久的制度;“待潮泛舟而归”,说明宋时海潮可直达九日山下,参加者可乘船而返;“遵彝典也”,以及两知泉州的真德秀点明祈风乃“国有典祀”,均证明祈风在南宋已是国家祭典……

参与者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0方碑文中,记载历次参与祈风的当时的市舶司(类似今天的海关)官员共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共58人,有18人为南宋皇族。从南宋皇族宗室,到泉州郡守、通判、左翼军统制,再到提举市舶、提舶市丞,一个个今人颇感陌生的官衔,证实了祈风祭典的“官方属性”,佐证了典礼规格之高、分量之重。

“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理制度化。”何春燕说。

祈风圣地 护佑通航平安

九日山,缘何成为当时南宋皇族和地方政府祈风之地?这还得从九日山的渊源说起。

记者从泉州地方志了解到,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乱,部分衣冠士族为躲避战乱南渡入闽,选择居住在九日山下。每岁重阳,去国怀乡的晋人便相约登上晋江江畔这一高处,登高远眺,思念故土,久而成习,因此得名“九日山”。

唐时,处士、诗人秦系客居泉州,与时任泉州别驾的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结邻山间,在九日山上饮酒赋诗、评论古今,成为佳话。为纪念他而建的秦君亭,是如今九日山的三十六奇景之一。

这些文人雅士给九日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脉丰富,使得南宋时期当时居住在泉州的皇族,对九日山特别重视。

泉州一带的海洋性气候,也为祈风提供了更多可能。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泉州夏季偏南风,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风,船舶从泉州出海。因此,每年夏冬两季,百姓会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向通远王祈求航海平安顺利,这就是泉州民间古老的祈风传统。随着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这一民间的祈风传统逐渐升格乃至成为官方的祭典。

宋代,官方于泉州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主持祈风祭海也是其职能之一。根据多方祈风石刻记载,最晚在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

祈风仪式非常隆重,当时的郡太守甚至率领众僚属参加,设祭坛,陈列羊、猪、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并宣读《祈风文》。典礼完成后,参与者饮宴于延福寺,并乘兴登游九日山,后将祈风仪式的经过镌刻于山中的巨石崖壁间。

选在九日山祈风,也与泉州湾及晋江水域的历史岸线有直接关系。九日山所在处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的最窄位置,两岸有九日山、金鸡山夹峙,像天然门户。九日山下背山面水,对泉州先民来说是最适合定居的一片陆地。

卅载护山 助力“海丝”申遗

在九日山采访时,记者邂逅了一位老人——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胡家其。在九日山周围的民众和熟悉泉州文化的人眼中,胡家其是九日山的“守山老人”。

翻开九日山30多年来的保护史,几乎每一页,胡家其都参与其中。

1989年,泉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九日山是重要的考察点之一。彼时,原系南安市高甲剧团民乐演奏员的胡家其,正停薪留职“下海”,是厦门一家外资企业总经理,每月拿着1500元港币的高薪。然而,一纸命令让他回到了南安,“搞好石刻整理、准备迎接联合国考察”。犹豫了3个月,他还是接下了这个月工资仅38.5元,但“对泉州来说非常有世界意义”的任务。

保管员、接待员、卫生员、讲解员、防火员……看着眼前一片荒芜的九日山,那几年胡家其身兼数职,起早摸黑修桥铺路,拆掉鸡舍猪圈,修葺九日山。而最难最重要的还是石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他专程找到当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研究员李国清请教,研修各种与九日山有关的书,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石刻清洗和描红,“描完一方石刻至少两天,一次得花3个月”。30多年来,这样的工程进行了5次。

终于,1991年2月16日,九日山迎来“大考”!当天,来自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员30多人,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泉州,走进了九日山。

那一天,胡家其说自己“永远忘不了”,当天下午,考察队员一见九日山便盛赞不已,并留下目前九日山唯一的一方英文石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的来访,彻底“激活”了九日山上那些“沉默的石头”。1991年、1997年、2018年……联合国专家学者先后前来九日山13次,胡家其接待了11次。守山30多年,他接待了来自1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等都因他出彩的“解读”,对这座山着迷不已。

在胡家其的带动下,当地政府和民间纷纷形成对九日山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

南安市委市政府每年为遗产区的保护发展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近5年来累计投入各项保护资金5000余万元,并从文物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提升等全面发力,擦亮九日山名片。

“我们严格控制九日山周边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对建筑立面、管道、道路、景区场地和景区绿化等进行有序改造;深入挖掘九日山文史、图片、照片等资料,总结提升九日山文化内涵,完成对九日山遗产点现场展示馆的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申遗知识培训会、遗产知识进课堂、举办‘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解读,突出宣传遗产的价值、内涵,营造良好的遗产保护舆论氛围。”南安市委书记张桂森表示。

当地越来越多村民也加入守护文化遗产队伍,自发制定《丰州镇旭东村九日山遗产保护村民公约》,主动支持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为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祈风石刻,当地150多名村民晚上排练,自发参与《九日山祈风仪典》仿古表演。后来他们还将祈风仪式表演做成文化长廊,人们一走进九日山,通过文化长廊就能感受这一古老的仪典。

前不久,九日山来了一个特殊的游客——黄嘉华女士。这位85岁高龄的女士,来自新加坡,祖籍就在南安丰州镇区一带。在两个孙子的陪同下,黄嘉华女士登上九日山。“这里,总体上,还是我小时候的样子。”黄嘉华说。

黄嘉华告诉记者,去年从新闻中看到,泉州22处文化遗迹成为世界遗产,九日山就是其中之一。她就跟孙辈说,要回故乡看看,看看记忆中的九日山。

在参观完九日山后,黄嘉华说,九日山的遗产保护得很好。自己去过欧洲多国,看过很多世界遗产,但是,像南安九日山这样遗存如此丰富、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延续时间如此久远的,并不多见。这次回新加坡后,一定要向亲戚朋友宣传和介绍故乡的九日山。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九日山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约20万人次,且游客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海丝原点 文脉绵长

刘益清

一座山,海拔不过百米,却是海内外几千万闽南人心灵的文化祖母山。

一座山,草木无奇,岩石不怪,洞穴不幽,却无石不刻字,无处不藏着悠悠历史典故。

这里的建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60年的闽西南首邑——东安县。九日山下的这个古镇,至今仍被称为丰州古地。穿越漫长时光,一山、一江、一县、一郡,河洛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美好相遇,碰撞、交织、融合,催生了璀璨的闽南文化,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海丝流播到遥远的海外。所以,九日山不只是闽南文化的祖母山,亦是海外闽南人万里乡愁原点。

公元4世纪,北方五胡乱华,晋室南迁,晋人陆续迁徙向比江南更南的浙南闽南粤南。流过九日山下的南安江,因晋人聚居,始有晋江之称。

闽南语,闽南文化,闽南籍千万华侨,从此与这个小小的山,结下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峰姜公辅、西峰秦系、葵山韩偓,让这座貌不起眼的山包,烙下大唐文化的深深印记。

蔡襄、王十朋、朱熹、真德秀,用脚步丈量山的脊梁,用文心刻画山的灵魂,用大儒的眼神,让这座山闪耀古老华夏的诗哲之光。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从九日山走起,把求真重商的自由思想播向九州。大书法家张瑞图,也从这里走向晚明政治舞台的中央。

明清交替之际,南安人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宝岛,其衣冠冢就埋在九日山下。

九日是重阳,是北望中原汉人故地的纪念日。

九日山是汉人南迁的驿站,是向更南海波眺望的起点。

风从山上来,帆向江面起。万里海丝,从山脚的金鸡古渡起航,越过浩瀚泉州湾,越过海峡,漂向更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丝文化,如锦如缎,如云蒸霞蔚,从中国的海岸,逶迤延至东西列国。

九日山见证海丝名城泉州的历史变迁。从此山向东绵延,清源山、东岳山、大坪山、桃花山、鹧鸪山,连绵山岭,似断还连,串起来像一条鳞光闪闪的巨龙,飞向晋江洛阳江一起入海的泉州湾。自晋唐以至宋元明清,中国历史鲜活生动的记忆,都在这条龙身上留下依稀痕迹。

岁月不居,山河如梦。多年前,我陪一位退休的海外华人教授登上九日山,他北瞰南眺,神情激动,不无动情地说道:“登上九日山,就找到闽南文化的源头,就接上中华文化的轨迹!”

教授的感受,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印象,不谋而合。那是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员30余人,到达九日山,亲眼目睹了历史遗迹,留下了西峰摩崖石刻群最新也是唯一的一方英文石刻。译成汉语如是:“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这方石刻,是九日山最年轻的一方石刻。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进行整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考察之后,他们认为九日山是最有意义、最具价值的一站,所以留下了这方考察纪事石刻文字。石刻底下烙着考察团每位成员的亲笔签字,所以有人说这是一方世界级的石刻,此说一点都不为过!

该石刻也是福建省从古至今规格最高、最隆重的一次外事活动的见证,联合国考察团几次来九日山,看到九日山的摩崖石刻保存完好,都竖着大拇指由衷地赞叹“VERY GOOD”!

九日山记载了向海而兴、开放包容的历史。从这里出发,曾经风帆桅尖,尽染海丝云影。从这里上溯,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古老的祈风仪式,一度失传,今又重现,庄严神圣,再现当地人对海丝文化的崇拜、呵护和悉心传承!2021年7月,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在内的22个海丝遗址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九日山,一座差点湮没于历史尘烟的文化名山,从此重返世人的视野。

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我们从世界大历史的眼光视之,九日山绝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它的每块石头,每个摩崖刻字,每尊石雕的佛像,都是一段温馨的历史,一朵文化的奇葩。在申遗成功后,做好保护这座山的文章,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留住我们的乡愁,传承千年来向海图强的传统,赓续弘扬满满的中国文化自信。

东峰石刻群

胡家其向外宾讲述九日山摩崖石刻背后的故事。

西峰摩崖石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