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东关狮”上街巡游表演。丹讯 摄 东南网9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陈思远)日前,漳州市诏安县东关社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巡游活动举行。其中,民间艺术“三狮戏麒麟”节目表演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东关狮’是我们社区的传统文化项目。”东关社区党委书记林晓舟告诉记者,该节目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传由清代诏安东关的林壬从山西太原引进。翰林院编修林壬于1885年(乙酉科)在山西任正主考时,太原的舞狮盛况让他印象深刻。因此,当他回老家时便与东关灯笼街的彩扎艺人一起商讨、创作,模仿借鉴太原狮子的造型并加以创新,制作了三只狮子用于民俗节庆表演。 在困苦年代里,舞狮具有驱灾辟邪的寓意,也营造了欢天喜地的气氛,深得群众喜爱。自此,舞狮在东关盛行起来。《诏安县志》亦有记载,清代至民国期间,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均有舞狮节目,山区的客家所在地和县城的东关尤甚。 东关的狮子造型与其他地方的狮子造型不同,狮头由竹篾和粗纸浆糊制成,重达50多斤,狮子身长约2.5米,狮头连脖子高约1.3米,狮头内撑粗竹竿,供舞者把握旋转,狮尾长约1米,以竹耙糊纸制成,身架由竹篾制成,整体形象高大威猛。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东关先民们还陆续为舞狮队伍增添了麒麟、“公背婆”等元素,衍生出母子狮、雌雄狮和三狮戏麒麟等节目表演,让舞狮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农历八月十三‘爷公生’民俗节日时,舞狮活动十分隆重。”林晓舟回忆说,师傅舞起狮子来到东岳庙表演,祈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接着,舞狮队伍走上街头,走街串户贺喜,村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东关狮”对表演者的要求较高,以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为主,然而随着县城经济中心外移,东关社区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东关狮”的表演者老龄化严重,“东关狮”狂热逐渐消减,表演活动甚至暂停了10多年。“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舞狮还赴厦门、漳州表演和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并得到好评。”林晓舟是土生土长的东关人,自小便耳闻目睹舞狮的盛况,年轻时也曾当过舞狮人。“我们有义务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守护好。” 2016年起,东关社区组织辖区乡贤开始了对“东关狮”的抢救性保护。一方面,对狮子和麒麟等道具进行修缮,将现代的声、光、电等电子工艺,应用于狮子和麒麟的造型上,让它们的造型更绚丽多彩、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摸底招募辖区的舞狮能手,并恢复民俗节日文化表演。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东关舞狮”于2016年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现场,由三只狮子、一只麒麟和“仙童”、锣鼓队组成的舞狮队伍从东岳庙出发,浩浩荡荡。定点表演时,根据鼓点的不同节奏,狮子们和麒麟或相斗或戏耍,时蹲时跌,或往来驰突,或倒地啃足、咬尾、昂首,“仙童”则持球逗乐,或手执钢叉与狮搏斗,左闪右躲,麒麟还时而喷火“示威”,更显得热烈欢快。舞狮队伍所到之处人山人海。 “目前我们也在持续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好‘东关狮’。”林晓舟表示,下一步,将精减人员,优化表演队伍,让“东关狮”从街头走向舞台;成立舞狮协会,定期开展培训,解决表演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寻找与旅游景点的合作机会,通过“非遗+演艺”的模式,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