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正文
莆仙戏:南戏遗响 薪火相传
2023-10-25 16:03:20  林鹏 郑志忠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娜

《百花亭》剧照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近日,在澳门镜平学校小学部,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献演了多折精彩的莆仙戏剧目选段,包括剧目《春草坐轿》《百花亭》《迎春牵狗》《敬德画像》《妈祖赐福》等,吸引大批居民、青年学生及福建乡亲到场观赏,大获好评。

这不是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第一次将莆仙戏带出去演出。作为莆仙戏重要的艺术表演团体,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用心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更多文艺人才,推动莆仙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辉煌历史

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前身仙游县鲤声剧团成立于1952年,培养造就了陈仁鉴、郑怀兴等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朱石凤、谢宝燊、王少媛等一大批优秀导演艺术家、戏曲音乐家。

已故著名剧作家陈仁鉴,是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著作丰富,现有68部剧作、30多篇剧论传世,是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创作的莆仙戏《春草闯堂》《团圆之后》先后被列为中国当代戏曲十大悲剧和十大喜剧之一。

1953年,陈仁鉴正式投身戏曲的改革与剧本创作。1955年,他调到仙游县编剧小组,集中精力搞剧本创作,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刻苦写作。他编的戏,演到哪里红到哪里,上座率极高。许多剧团争着要他的剧本,他都有求必应。

1956年,他写的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现代剧会演中获大奖,夺双魁。1957年,他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和《新春大吉》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这个小剧种,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

凭借众多优秀的剧本,仙游县鲤声剧团先后九度进京献演,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奖项。1959年,《团圆之后》被定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剧目,开莆仙戏进京演出先河,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后,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台上亲切接见参演人员,给予高度评价并合影留念。《团圆之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还出版了戏曲连环画。

1979年,莆仙戏二度进京演出,优秀讽刺喜剧《春草闯堂》再次饮誉九州戏苑,获得创作与演出一等奖。一时间,许多表演团体都上门拜师学艺。后来,该剧还被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并在2009年获得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莆仙戏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还曾在2011年、2013年两次受邀到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法国巴黎演出,并且都获得最佳传统剧目奖。1999年,仙游县鲤声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少媛因主演《叶李娘》,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保护

2022年11月,莆仙戏《叶李娘》在莆仙大剧院完成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这是莆田市首部入选该工程的莆仙戏。

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由中宣部、文旅部于2019年启动,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之一。该工程通过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现代人和后人留下艺术记录。而莆仙戏经典剧目《叶李娘》于2021年度由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选送并上榜。

近年来,鲤声剧团组织老艺人相继抢救排演《春草闯堂·坐轿》《目连·开荤咒誓》《白兔记·井边会》等20个莆仙戏优秀传统折子戏,起用年轻演员参与排练,并拍摄制作成录像资料永久性保存,确保优秀传统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为推广莆仙戏,剧团还实施莆仙戏低价票公益演出,每年开展‘文化惠民、周周有戏’活动。”鲤声剧团团长黄永志表示,去年全年共演出传统莆仙戏160多场次,观众2万多人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剧团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演出100多场,观众达18万多人次。

同时,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还聘请一批事业心强、艺术造诣高的老艺人,成立莆仙戏鲤声艺术指导委员会,开展莆仙戏传承与保护工作。发挥莆仙戏老艺人的“师带徒”作用,让莆仙戏代代相传。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品学兼优的人才到专业的戏曲学府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批莆仙戏的专业人才。

“莆仙戏深深根植于仙游这方沃土,见证了传统戏剧的发展历程。”黄永志表示,我们将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为民情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优秀作品,为群众演好戏,努力使莆仙戏这朵千年艺术奇葩青春永葆、越开越艳。

鲤声剧团中泰文化交流活动现场

鲤声剧团前辈指导年轻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