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冲破旧体制,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尤其是创出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使温州从一个连铁路、机场都没有,地少人多的沿海小城,一跃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闽浙交流见证“温州模式”
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相近,温州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紧缺下涌动着温饱的渴望和创业的冲动。和石狮“八大王”一样,温州“八大王”是市场经济最初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之一,经历了风光和艰难。
不过,在市场生存法则下,它们都一路走过来了。1978年,温州家庭工业和商品市场越冒越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出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经济热潮的蓬勃景象。1985年,解放日报率先报道并提出“温州模式”。泉州作为当时商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成为温州人经商的重要选择,不少温州人跑到石狮来批发服装,赚取创业的第一桶金。
“作为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地区,温州与泉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很多民间自发的合作,这与两地的亲缘文化不无关系。”温州大学教授马津龙说。
温州古为瓯越,秦始皇26年(前221)征服瓯越、闽越,设置闽中郡,治所闽侯(今福州)。如今的温州人中,有一半是从福建移民来的,770万温州人中,有三分之一讲闽南话。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特殊的地缘形成福建、温州共同的海洋文化。晋江人施伟现在还津津乐道自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那时,他和父辈们搞起拉链生产,产品推销到温州的服装加工厂。“我到温州收账,都是毛票,一装一麻袋,就这么扛回晋江。”施伟回忆说,“石狮的服装市场,又吸引了众多温州服装加工厂前来找销路。”
“民间自发的初级分工合作,演绎出以工带商的‘小商品、大市场’这一个体经济唱主角的‘温州模式’。”温州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章迅挺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起,温州人开始较大规模地闯荡福建。“温州人大多以厂家销售代表的身份进来,所从事的行业集中在小商品、机电产品等温州产品。”在福建呆了近30年的福州温州商会的老朱说,“还有不少人跑到石狮学习建市场、搞经营。”
同时,闽商进入温州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温州的福建人有十来万,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好几万,烟酒、水果、水产、副食品,福建人开的各种店铺随处可见。”温州福建商会办公室主任陈金水说。今年70岁的老陈上世纪60年代就来到温州,目睹了闽商入温的历程。“温州的皮革行业是从福建开始做的,塘下的化油机,苍南、萧江的纺织城,都与福建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他说。
邓双兴,浦城的眼镜大王。1994年,他到温州打工时才二十出头,5年后在温州办起自己的眼镜厂,2002年企业规模发展到300多人。2004年,他回到浦城创业,建成年产眼镜1860万副的生产线,产值4000多万元。
在不断的交流与协作中,“温州模式”逐步实现跨区域的资本流动,家族企业脱胎换骨向现代企业转变,企业发展由自律走向行业自律。
- 2008-07-06上饶:吹响通江达海的东进序曲
- 2008-07-07抚州:海西带来精彩转身
- 2008-07-03全景展示改革开放海西建设伟大成就
- 2008-07-08梅州:海西风来绿客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