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见证
失地·隧道·饭馆
记者 林世雄 通讯员 林瑞声
“来客人了,赶紧上茶,准备点菜……”上月23日中午,翔安区新店镇西滨村吴冬瓜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俨然一副老板兼厨师的模样。
今年35岁的吴冬瓜是翔安失地农民,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翔安隧道改变了她一家人的生活。
吴冬瓜家原先有两亩多的田地。种地之外,她与丈夫还要“赶小海”。但这也只能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攒不了几个钱。2005年4月30日,翔安隧道--这个全国第一条大断面海底隧道开建后,许多土地被征用的村民当起了房东,有了一份可观的“固定工资”,也有村民做起了买卖,当上了小老板。看着越来越多的工人住进了村里,颇有经商头脑的吴冬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6万多元的征地补偿款,在自家的院子里办起一个快餐店,主要为工地的工人服务。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同。
想到就做的吴冬瓜立即参加了翔安区妇联举办的失地农民烹饪技术培训班,学到了烹饪手艺。快餐店正式开张之后,吸引了大批工人。因为吴冬瓜手艺不错,服务周到,加之价格合理,上门吃饭的工人越来越多,快餐店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生意太好,吴冬瓜与丈夫有些忙不过来,不得不请了两个小工帮忙,生意高峰的时候,还请过四个小工。现在,一家人分工协作,她自己既管经营,又管掌勺,丈夫负责采购、送餐,婆婆当顾问兼帮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忙碌而惬意。
如今,吴冬瓜的烹饪手艺不仅大长,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厨”,她做的饭菜已经送遍了附近的几个村子。她说,尽管自家的这个快餐店至今连名称都没有想好,但却有了扩大经营的打算。“我娘家在内厝沙溪,打小就跟哥嫂学做生意,嫁到西滨后,一直忙种地,以前学的那点生意经现在总算派上了用场。”因为收入不错,一家老小衣不仅食无忧,还建起了新房。按西滨村党支书陈端萍的话说,因为脑瓜活,吴冬瓜如今已是村里响当当的“先富起来的人”。
三年来,吴冬瓜一有时间,就会到翔安隧道工地附近去看看,打探工程的进度。她说:“看到工地上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我就特别激动,一想到家门口的翔安隧道开通的那一天,心里就有喝了蜜水一般的感觉。隧道一通车,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到翔安,也会有更多的客人到自己的小店来。”
有着1026人口的西滨村,村民们怀有跟吴冬瓜一样的梦想:翔安隧道开通后,到厦门岛内只要15分钟,翔安这些厦门岛外人家的生活,也就跟厦门城里人一样了!
“对于我一个孤寡老人来说,24.38平方米的房子已经够大,卫生间、厨房、阳台都有。”岁末的一天,在福州浦上廉租房小区的一间斗室里,记者见到63岁的魏孝光时,他一脸欣慰之情。
漂泊·“天堂”·回报
记者 林姗
40年前,年轻气盛魏孝光,与兄长争执时举刀相胁,因此入狱。而后,兄长远走,祖屋被外人所占,他出狱后无家可归。2007年2月8日,老魏正式告别四处漂泊日子之前,曾在公园长椅上度过无数个夜晚,或是寄居在别人家破烂木屋楼梯下。
由于身体不好,老魏已无法出外打工,仅靠每个月330元低保金生活。腿脚不便的他,平时看看报纸、写写日记,虽然生活费要精打细算,但他在读书看报方面却舍得花钱。
桌上的电视机和VCD是远房亲戚淘汰下来的,老魏视若珍宝,它们为老魏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让他不再感到孤独。墙上的鲁迅画像,是老魏特地到新华图书城买的。他找人裱了起来,在下方用钢笔端端正正写上几句人生格言。抽屉里,有一摞泛黄的纸片,是老魏年轻时写的诗,约莫几十首。“诗集”的扉页,他摘抄了普希金的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
“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老魏很珍惜,房间虽小,收拾得井井有条。去年中秋节,福州市领导走访浦上廉租房小区,来到老魏的房间,问及他的感受,他回答了两个字--“天堂”。为表达感激之情,老魏写了一封感谢信,信里写道:“这里环境优美,树、花、草地和洁净的小道令人心旷神怡。政府派的人员负责、客气,一声声’依伯’叫得我心里暖和。”搬进小区后,老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位退休老教师,生前捐助失学儿童,逝世后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深受感动的他,立刻前往福建省红十字会登记,表示去世后捐献遗体的愿望。“政府的关怀,我恐怕没有能力回报了。这是唯一的方式,聊表心意。”
在福州,像老魏这样终于“居有定所”的人不在少数。据悉,截至2008年9月,福州市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双困户”已全部实现廉租住房保障,且这部分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在未来5年内,福州市计划新建廉租住房50万平方米,共1万套,每年建设10万平方米共2000套。福州市廉租住房也逐渐由过去的主要面向低保、民政优抚、特困职工等经济、收入“双困户”供应,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