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城市反哺乡村大行动> 专家学者 > 正文

朱启臻:职业农民或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

www.folksfolks.com 2011-08-01 18:05  宁启文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主持人:从现实的情况看,年轻人因为向往城市,纷纷选择了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和发展。你们的调查显示哪些人留在了农村?

嘉宾:过去我们常用“386199”来形容留守农村的主体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但是调查发现,这些年举家外迁的农户越来越多,妇女大都随着丈夫进城打工,儿童也随着父母进入城镇读书,留在农村的主体是老年人。

在我们调查的乡村,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了30%。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有的老人已经80多岁还在从事农业生产。一个53岁的农民告诉我们说“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谁家有重活都来找我”。乡村劳动力的短缺已经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过去谁家盖房子,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来帮忙,几天就可以把房子盖好,现在花钱雇人都很困难,一个农户的房子盖了两年才盖完,就是“找不到人,干干停停”。农忙时雇人就更困难了。在农村农忙时雇人的工资一年一个台阶地长,2008年每个劳动力一天工钱是60~70元,2009年长到每天80~90元,2010年是100~120元,每天还要管饭和香烟,“就是这样还雇不到人呢!”

在农村也有一些年轻些的劳动力,那是暂时留在农村或照顾老人,或照顾自己的小孩,他们大多表示“条件允许了,还会外出打工”。他们并不是稳定的农业劳动力。

主持人:如果农业劳动力的主体是中老年人,这对农业生产会产生的影响不能小觑。请你分析一下,乡村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嘉宾:中老年人因为有过挨饿的经历,因此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珍惜粮食,勤奋耕耘,每年都期盼着农业大丰收。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中国农业生产。我们所到之处,看到勤劳的老农民把地料理得十分精细,田边、地头、甚至道路的两边都种满了庄稼和蔬菜。但是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老年农民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已经力不从心,劳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地种越来越艰难,以至于他们望地兴叹:“年轻人都不愿种地,将来人们吃啥呢?”

调查发现,老年农民种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复种指数,原来种两季作物,现在只种一季,如以前种玉米和小麦,一年两熟,现在只选择种玉米,原来种双季稻,现在改为单季稻;二是粗放经营,许多老年人由于体力和精力的原因,无法进行精耕细作和田间管理,只管播种和收获,实行粗放管理;三是撂荒,尽管撂荒地相对数量并不多,但撂荒现象在一些地区较普遍。老年人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水地耕种,离家远的和旱地则选择了撂荒。

  • 责任编辑:陈晖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