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十五载——“一国两制”光辉映耀香江
www.folksfolks.com 2012-06-28 15:25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好吧,我们错了。”国际权威财经杂志《财富》开篇坦承。 时间回溯到1995年6月26日,当期美国《财富》杂志出版,封面报道的题目是“香港之死”,作者路易斯·克拉尔用“玩完了”判定这座城市的未来。 然而,12年后,香港回归10周年,同一本杂志,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字样:另一位撰稿人,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里表示,1995年的“预言”完全错误。新的预测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将会持续繁荣。 时至今日,又一个5年过去了。几天之后香港就将迎来回归15周年。东方明珠栉风沐雨,活力之都光彩夺目。回到祖国怀抱15年的香港,再次聚集全世界的目光。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国两制”下原有经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的香港,更是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市民拥有更多权利和自由的香港。 15年,香港活力不减、更上层楼 香港国际机场,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呼啸而降。今天,香港机场仍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青衣岛9号货柜码头,一只只集装箱堆叠码放,吊机起起落落。今天,香港仍是世界一流的集装箱港。 在香港特区政府新总部大楼里,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接受采访时用“充满希望、充满骄傲”来评价香港15年来的发展。 2011年,香港连续第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第二次以满分荣登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榜首;在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营商环境的排名中位居第二;标准普尔信贷评级达到最高3A级,从1997年到现在连升三级…… 然而,一路走来,并非坦途。 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汹汹袭来,国际资本炒家纷纷涌入,恒生指数一年间狂跌1万余点。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抗击金融炒家,坚持联系汇率、货币自由兑换和资金自由进出的基本制度不变。1998年8月28日,终在恒指期货收盘钟声响起那一刻,宣告获胜。扬言“港府必败”的金融炒家被击退,香港金融制度保持稳定。 历史常会重演,但过程与结局却截然不同。香港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回忆,回归10年之后,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然而此时的香港,已从被狙击对象变身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美国时代杂志创立新名词Nylonkong,以代表纽约、伦敦、香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回归10年,香港比肩纽约、伦敦,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又一大金融中心。 一组数字见证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交易所,一个个身着红马甲的交易员在电脑前聚精会神。“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愈加巩固。”香港交易所内地业务发展部主管杨秋梅说:香港证券市场市值从1997年的4.3万亿港元,攀升到2012年4月的20.2万亿港元;首次公开集资额(IPO),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全球第一,过去10年一直位列全球五大交易所。 “1997年,香港的人均GDP是2.7万美元,2011年这个数字跃升至3.4万美元。从2004年到2011年间,香港经济增速达到5.0%,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说起这组数据,曾荫权的话语中蕴藏着欣喜。 在人均GDP持续提高的同时,香港的失业率一路走低。曾荫权介绍,香港失业率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最惨痛的8.7%,降至目前的3.4%,“几乎实现了全民就业”。 2011年,国家出台“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独立成章,并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这在曾荫权看来,是“对香港极大的重视和鼓励”。他说,专章凸显了中央对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大力支持,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香港可在“一国两制”下,配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自行订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政策和措施,从而赢得未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