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喜迎党的十八大> 历史资料> 党史一瞥 > 正文

井冈山时期以革命教育为主的群众教育初探

www.folksfolks.com 2012-09-30 11:30  范国盛 来源: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我来说两句

(一)破除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虚假污蔑宣传的需要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时,虽然中国经过大革命的影响,但是井冈山地区的人民对共产党并不了解。敌人对共产党极尽歪曲污蔑报道之能事,共产党被污蔑丑化为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不敬祖宗、不敬鬼神、共产共妻、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的十恶不赦的歹徒暴徒。敌人的这种反动宣传,使得老百姓对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存在着严重的畏惧心理。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红军再度到宁冈新城、古城、砻市一带时,有数千农民听信反动派的共产党将要杀死他们的宣传,跟了反动派跑到永新。经过我们‘不杀反水农民’、‘欢迎反水农民回来割禾’的宣传之后,才有一些农民慢慢地跑回来。”[1]P70 “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或暴动”[1]P77-78因此,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污蔑及对群众的欺骗,让群众了解工农革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了解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任务,是一件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二)破除旧军队留给老百姓痛苦、灾难等不良印象的需要

当时,受封建军阀旧军队的影响,老百姓普遍存在着一种对军队的惧怕心理,不敢和革命军接触。井冈山老红军陈士榘回忆说:“秋收起义后,毛委员带领我们向萍乡、莲花、永新一带转移。在永新三湾从组织上进行了改编,建立党的组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同时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那就是部队要担负武装宣传队的任务,向群众宣传我们是代表工农大众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军队,是一支与旧式军队截然不同的工农革命军队。如果不让老百姓了解我们军队的特点,了解我们与旧军队有截然的区别,我们便无法接近群众,发动群众,没有群众我们就无法存在。当时,我们虽然已经改为工农革命军,打的是五角星加镰刀斧头的红旗,但部队的服装与旧军队没有什么显然的区别。旧军队给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是抓夫、派差给他们挑东西,拿东西不给钱,动不动打人骂人。老百姓见到‘丘八’就要‘跑反’,到山上去……。每到一处,老百姓往往是十室九空,除留有少数老年人以外,很难见到青壮年人。为了争取群众,必须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宣扬我们革命的主张和宗旨。”[7]P197由此可见,共产党为了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信任,赢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就必须让老百姓尽快了解我们的工农革命军。通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通过红军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的实际行动和红军帮助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得解放的实际行动,再加上共产党对工农群众的广泛深入的宣传,老百姓终于认识到红军是为着老百姓利益的,是为群众谋福利的,因此广大劳苦大众很快接受了红军的主张,并积极支持红军的工作。“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表,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8]P51

(三)根据地的建设和保卫要求必须以革命教育宣传工作为主

“扩大政治影响,提高革命觉悟,争取广大群众”,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群众革命教育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偏远,经济困难,既要通过宣传获得外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又要通过革命教育,获得根据地群众对根据地建设和保卫的有力支持,这对于根据地的存亡是一件头等大事。对于根据地的群众宣传教育,只有“普遍的”、“深入的”革命教育,才能争取他们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参加革命斗争,促成革命高潮的到来。

当时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在1929年9月写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这样记述:“红军在成立初期宣传工作仍沿国民革命军旧习,把宣传工作认为是某一部分人的事,尤其是感觉部队是打仗的,宣传是卖假膏药,是讨厌的,这自然是表示士兵对于国民党的不兑现之口号的一种强烈的反抗。红军在经过许多斗争,觉得宣传工作太差,每每红军经过某地,只是少少的几张标语,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红军为解决这困难,宣传才逐渐进了步。”[9]P192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