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记者探秘三海瓜园“奥运甜瓜”
www.folksfolks.com 2013-07-26 22:10 来源:天山网 我来说两句
顾客们在三海瓜园专卖店挑选瓜果 天山网讯(记者刘霞 宋歌摄影报道)“新疆人的热情、新疆瓜果的甜蜜,让人难以忘怀!”7月26日,在“炫舞天山”全国网络媒体新疆行记者们即将归途之际,也品尝了天山网送上的新疆“特产”——“三海瓜园”果品,清新的包装、与众不同的口感让记者们称赞不断。 据了解,“三海瓜园” 来自昆仑山脚下,是新疆健康瓜果品牌的代表之一。其中,甜瓜成为了奥运会的“贡品”。爱“瓜”及人,网媒记者对三海瓜园的“奥运甜瓜”充满好奇,揭开了“三海瓜园”创始人刘三海的奋斗经历。 结缘新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新疆不少地方凭借水土光热条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地投资者垦荒造田,建起大批规模化农场及特色林果基地。1997年,来自天府之国的大学生刘三海及兄妹来到新疆若羌县,栽种甜瓜和红枣,注册公司“三海瓜园”。 刘三海自幼喜欢种植瓜果,对农业很感兴趣。11岁,他在老家种了一棵冬瓜,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冬瓜浇水、施肥,盼着冬瓜快点长大。1996年8月,他辞职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在乌洽会上看到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资。广袤的原野、待开发的处女地、优厚的条件……刘三海内心深处对农业的热情被点燃了。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县,若羌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平均无霜期197天,是开发高档瓜果产品的理想之地。于是,刘三海扎根扎在这里了。 1997年,怀揣着40万元贷款,刘三海和工人们一起开荒、打井、打瓜埂。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刘三海在木棍树枝搭起来的地窝子里一住就是四年。 1997年7月9日,一场8级大风肆虐瓜园,望着所剩无几的甜瓜,刘三海呆立着,泪水滚滚而落。痛心、憋屈、无助,各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差点击垮他。 就在刘三海陷入绝望的时候,一颗躲在红柳树下幸存的甜瓜苗突然吸引了他的目光。拨开遮盖的落叶,一根顽强的瓜藤顿时跃入眼帘。草丛树下,背风的瓜沟里,他近乎痴狂地到处查寻更多幸存的瓜苗,尽管一共只剩10亩,但那些瓜苗苗却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再次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视瓜为子 三海瓜园所在地若羌县塔什萨依是最适合甜瓜生长的区域,那里的土壤富含钾元素,方圆千里没有工厂,生长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但在刘三海看来,这些外部条件仅仅是基础,还得在种植技术上下功夫。 刘三海种植甜瓜,就像在孕育孩子。 他将瓜地称为“席梦思”,三海瓜园的甜瓜需要倒茬,种一年甜瓜,换种两茬玉米,然后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这还不够,刘三海常年四处搜集有机肥,为第二年瓜园用肥做储备,堆积如山的牛羊粪、棉饼,严严实实地覆着薄膜。经过一段高温腐熟,再揭开薄膜淋水有氧发酵。如此反复四、五次处理,牛羊粪已如同酥软的黑土。秋收后,再作为底肥翻进土中,继续结冰杀菌,微生物继续分解,待到甜瓜播种,瓜地土壤变得格外疏松,“可不就是一床床酥软的‘席梦思’。” 为了给三海瓜园提供足够的有机肥,当地维吾尔族经纪人甚至翻越阿尔金山跑到青海去调集羊粪。每年秋季,每亩瓜地要施10多方腐热的羊粪做基肥(差不多一翻斗车),种瓜前还有300多公斤发酵好的油饼做底肥,有机肥投资差不多要5000多元。 在种植上,刘三海也有自己独特而专业的方式,他制定了甜瓜种植“独生子女”政策:用电子秤一粒粒选出饱满种子,一穴只播种一粒,一根蔓藤只留一瓜,保证营养集中供应。 “老一个姿势睡觉会发育不良!”刘三海把每一枚甜瓜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甜瓜初成后,他便和工人们每周一次给“瓜娃”翻身转体,以保证瓜的每个部位都享受到阳光滋养。如此一来,和传统种植的甜瓜相比,三海甜瓜糖分更均匀、色泽更漂亮,细脆香甜、沁润心脾。 浇水也有学问。沙漠边缘种瓜,离开水是万万不能的。可是水多了也成问题。三海瓜园除了普遍采用节水灌溉,还有严格的“瘦身法”:早熟瓜采摘前半个月不再给“喝水”,晚熟瓜提前一个月停水,经过干渴考验的甜瓜虽然亩产量降低30%,甜度却提高好几个百分点,含金量自然也提高好几倍。 整个夏季,塔什萨依阳光灿烂,热烈的程度甚至超过甜瓜所需的光照。这种情况下,三海瓜园的员工就会扯些杂草、瓜叶覆盖到甜瓜身上,相当于给每个甜瓜打把“遮阳伞”,避免日光灼伤。 “每一次采摘甜瓜,就像迎接一个新生儿般的欣喜。”刘三海的言语满是对甜瓜的喜爱。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