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315消费维权> 食品消费 > 正文

进口食品商挖"三大坑":未经检验擅自加工

2015-03-23 17:14:55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诚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蛋白粉“营养过剩” 巧克力“无证包装”

据新华社上海电(记者黄安琪)澳大利亚蛋白粉、印尼天然燕窝、比利时巧克力……如今,进口食品已成为不少都市白领“买得起的奢侈品”。记者采访发现,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的背景下,消费者对进口食品普遍更有好感。然而,进口食品一定更安全吗?

“天然燕窝”产地成谜。2014年9月,上海市民覃先生花费6523元在一家保健食品店购买了四盒标有“××保健”字样的“天然燕窝”。覃先生查询发现,由于禽流感等原因,我国近年来已禁止从印尼等国家进口燕窝,直至2014年11月才准予进口。而覃先生购买的4盒“天然燕窝”,却标明“原产地:印尼”。

覃先生随即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并将经营保健食品店的乔女士告上法庭。法院判令乔女士退还覃先生货款6523元,支付赔偿金65230元。

蛋白粉“营养过剩”。2014年8月,张小姐通过网络商城先后3次购买了名叫“艾贝斯”的乳铁蛋白粉,付款8464元。之后,张小姐发现,这款原产国为澳大利亚的进口蛋白粉超标使用了营养强化剂“乳铁蛋白”,且另有两种营养强化剂未标明含量及营养素参考值。

张小姐认为,该蛋白粉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遂向法院起诉。法院查明,该蛋白粉使用了“牛磺酸”和“低聚果糖”,却没有标明这两种营养强化剂的含量及营养素参考值,其“乳铁蛋白”的使用量更是超过国家标准100倍,遂对此案作出了“退一赔十”的判决。

巧克力“无证包装”。2013年12月,江先生在一超市购买了三款礼盒包装的“逸柯斯”手工巧克力,付款2316元。随后,他发现该巧克力是以散装形式进口到国内,超市却将其包装成礼盒后再出售,而包装行为属于生产行为,但超市并不具有生产许可证,遂诉请该超市“退一赔十”,最终获得法院支持。

进口商挖了“三大坑”

为了牟利,一些不法商家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手法一:故意将“到期日”标示为“生产日期”。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介绍,国内一些食品经销商会从境外进口已过期食品。这些食品原包装的底部通常喷印着日期,并且原包装上会用外文标明“到期日见底部”之类的字样。进口商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用加贴的中文标签遮盖外文的“到期日见底部”字样,并在中文标签中将原喷印的到期日标为“生产日期”,以此延长保质期。

手法二:未经检验检疫而私自进口到境内。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每一批次的进口食品都必须由经过备案登记的国内经销商向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办理入关手续,经检验检疫合格后颁发卫生证书,并加贴经过备案的中文标签,方可入境销售。而实际操作中,部分进口食品整批次未加贴中文标签,经销商也未能提供该批次产品的卫生证书。

此外,因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原因,质监总局可以发布公告或禁令决定停止进口从特定地区进口特定食品。而不少商家在禁令实施期间私自从境外进口违禁食品(或原材料)并出售。

手法三:未办理生产许可却擅自加工食品。对于某些裸装食品的包装(如巧克力)需申领生产许可证,但部分进口商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进口裸装食品(含有运输包装)后,在不具备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将进口食品包装或简单加工为预包装食品进行销售。“在分装过程中,分装场所的温湿度、整洁状况、污染物防控情况以及消毒设备等条件均直接影响了分装后食品食用的安全性。”上海市长宁区法院的法官陈婷婷表示。

不能迷信“进口”食品

食品安全,真的是“进口”比“国产”好吗?上海市长宁区法院总结近期多起判决案件,提醒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不能迷信“进口”。

“有的进口食品成分超出我国法律规定上限。”陈婷婷介绍说,对于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外国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其添加含量或可添加食品的范围。然而,因国外对于上述成分用量与适用范围的规定与我国的相应规定存在差异,进口商对我国的规定又缺乏了解,致使部分进口食品某些成分严重超标。

此外,一些含有不明成分的进口食品也堂而皇之地在市场中销售。据了解,某些进口食品含有国内不常见的物质,甚至国内缺乏相应的译名。根据相关国标规定,若该成分属于国内未经批准使用的成分,进口商需向卫生部门申请该成分为“新资源食品”,经卫生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添加使用。实践中,进口商并未办理相应手续,为加贴中文标签所需,将“不明物质”随意翻译成中文名称,致使食品添加剂名单中找不到该种物质,从而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