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户老杨
2013年以前,许厝社区,就是晋江典型的“城中村”——虽身处城市,却过着“脏乱差”的农村生活。村里的住宅毫无规划,村道十分狭窄,环境卫生也不好。(赖进财 摄)
东南网10月25日报道(谢玉妹/文 王帅 赖进财/图)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晋江市梅岭街道仙格小区外,小区居民杨集体刚从公园散步回来,他带着记者走进小区,坐电梯到15楼1502室,精致的三房两厅——这是杨集体的新家。2013年以前,杨集体怎么也想不到今天会住在这种高楼大厦,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受益于“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真正城市人。
“叫我老杨吧,我今年57岁了,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感觉,晋江这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厉害了,反正我感觉很满意。”朴实的老杨招呼记者进门,一边喝茶,一边讲述这几年发生在他周边的变化。他用了四个字形容:翻天覆地。
“城中村”大改造 一家九口成拆迁户
杨集体是晋江市梅岭街道许厝社区的居民,家里除了老伴,还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妇,一个小女儿,以及两个孙子。在2013年以前,老杨一家9口就住在一幢占地200多平方米的3层混合水泥民房中。
老杨一家其实是属于城市的居民户口,但所居住的地方却丝毫没有“城市的感觉”,他们更爱把许厝社区叫成“村”。“当时有一个朋友来看我,是权威学者,他说,为什么晋江经济这么发达,但是看起来却‘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其实我们自建的房子也不差,但是整个村子没规划,走出房子,环境就没那么好了。”老杨告诉记者,改造前,许厝社区周边没有公路,都是小山坡,村里的住宅毫无规划,村道十分狭窄。“就是你车开进来,如果遇到另一辆车从对面开来,就只能倒退的那种。”不仅交通不好,村里的卫生也不行。“村里有许多人养鸡养鸭养猪什么的,而且经常放任这些禽畜乱跑,粪便到处排放,夏天更是蚊子苍蝇到处飞,环境不好,气味也不好。”
老杨所在的许厝社区,就是晋江典型的“城中村”——虽身处城市,却过着“脏乱差”的农村生活。在几年前的晋江,这种现象很普遍。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晋江市坚持全市一城,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通过“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和“人口向市区和集镇集中”的明确导向促进城镇发育和发展,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提升晋江城乡一体的建设水平。
2013年,晋江市政府开始对许厝社区这片“城中村”进行改造,老杨一家成了“拆迁户”。拆迁,是否就意味着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放弃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住进拥挤的小套房呢?“套房那么小,怎么够住?住得那么高会不会不方便?邻里之间各自关着门,会不会没以前那么熟络……”老杨的这些担忧都在2013年10月份搬进新房后消除了。
按照“拆一补一”原则,老杨一家应该得到和老房子同等面积,共600多平方米的赔偿。老杨告诉记者,当地政府还分发每季度7元/平方米的“过渡费”和每月几百元的“失地保险”,为村民在老房子被拆而新房子还未能入住时提供生活保障。因拆迁过程中而损坏的空调、燃气灶等家具也能得到赔偿。“反正家里被拆掉的都赔给你就是了。”老杨对当地政府的赔偿力度还算满意。
按照“拆一补一”原则,老杨一家共得到600多平方米的赔偿,新小区环境雅致,出入皆有熟人。(王帅 摄)
周边环境实现“大逆转” 配套设施齐全
目前,老杨夫妻俩和大儿子一家就住在梅岭街道仙格小区里140平方米大小的套房中,还未出嫁的小女儿也住在一起,但因在泉州工作,只是周末偶尔回来。二儿子一家三口则住在同一小区的另一80多平方米的套房中。老杨说:“正常情况下,老房子拆迁后要等安置房盖好了才搬进去,但是安置房有一部分在这个小区,是现房,所以2013年8月份老房子被拆后,我们10月份就搬进了新房子了,等安置小区建好后,我们还能分到400多平方的房子。”
仙格小区占地近5000平方米,内有5幢楼,342户,其中2幢为人才楼,另外3幢为许厝社区的安置楼房。小区拥有偌大的地下停车场,大门入口有保安看守,进出需刷卡,地面上则建有别致的亭子,到处种植着花草树木,整体环境整洁雅致。
“这几年来,我们社区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经常感到不可思议。”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变化,老杨不禁一再感慨。让其最感动的是,老房子虽然被拆了,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却没变。“我刚开始以为,我们拆迁后会搬到另一个地方,没想到,竟然是原地重建,我原来的老房子距离我现在的新家只要100米,要知道,现在这个地块的商业价值是很高的。”老杨告诉记者,以前他想都不敢想,许厝社区今日会有这般面貌。
2013年,晋江启动迎宾路北延伸工程,工程起于西园街道赖厝社区双龙路,路线向北延伸经过仙格小区。迎宾路和另一条与之交叉的西环路,均为铺有崭新沥青的双向六车道主干道,两侧还有2.5米的绿化带,让曾经的城中村瞬间“高端大气上档次”。仙格小区就位于晋江市迎宾路和西环路的交叉处,小区大门对面就是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百米开外的地方,公园、幼儿园、小学、商场一应俱全,是晋江城市核心区之一,也是一块“黄金地块。”
据了解,近年来,像老杨这样在片区改造中就地上楼的农民超过9万人。晋江市累计投入千亿资金,对16个片区进行改造,拆迁1100多万平方米,每年盘活低效用地万亩。
小区附近公园、幼儿园、商场一应俱全,老杨每天都到附近的八仙山公园运动,生活对老杨来说,更加便捷舒适。(王帅 摄)
逐渐适应幸福新生活 成为真正城市人
老杨每天早上7点左右都要步行5分钟,到附近的八仙山公园锻炼。八仙山公园是晋江第一个综合性山地公园,用地规模806亩,于2013年建成开放。“以前那里是一个荒山,树没那么茂密,而且还有不少坟墓,人迹罕至。现在面貌焕然一新,早晚都有很多人来锻炼,很多还都是从磁灶镇等比较远的地方开车过来的。”记者跟随老杨来到公园,看到公园外的停车位已满了,路边还停靠了许多车辆。
公园内放着音乐,跳舞、打羽毛球、慢跑、散步……好不热闹。据了解,近三年来,晋江全市新建、扩建公园20个,新增造林面积3.8万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7%,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的标准。
从公园出来后,老杨会到当地的社区老人活动中心或小区的凉亭下和其他老朋友喝喝茶、聊聊天,说说儿女,谈谈生活杂事。午后闲来没事,老杨会和家人、朋友,有时也独自一人到附近的万达广场、宝龙城市广场逛逛。“我没事就会到五店市去走走,那边经常有举办活动,我喜欢到那听听南音。”老杨说的五店市,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拥有一百多处闽南历史风貌建筑,有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等,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包围在一片现代化建筑中,格外显眼。老街区文化遗产丰富,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闽南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定时的举行公开演出。
“以前我大儿子在晋江一家公司当财务,被外派到武汉去。在大城市住久了,习惯了城市生活,有时候回来反而住不惯,后来我们搬到新房子,年轻人对现在的环境都很满意,就跟公司申请回晋江了。”老杨的大儿子一家现在都生活在晋江,4岁的大孙子也在离家几百米远的心怡幼儿园读书。老杨告诉记者,小区附近还有心养小学,不用担心孩子的读书问题。“现在我也能明白儿子的感受,叫我搬回去以前的老房子,我也不愿意,住不惯了。”
“十二五”时期,是晋江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幸福晋江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晋江全市建成区面积已由原来仅青阳11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5.7万人,城镇化水平54%。在实现本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换的同时,晋江还解决了外来近100万人口的异地城镇化问题,为全省、全国的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