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发改委碳排放交易> 碳金融 > 正文

2015能源市场:供应充裕 需求放缓

2016-07-26 08:51:14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陈培源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2015能源市场:供应充裕 需求放缓

7月7日,第65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文版)(下称《年鉴》)在北京发布。根据2015年的数据,过去一年全球能源的需求与供给已表现出长期趋势,全球能源消费进一步放缓,能源结构正在向低碳燃料转型。

《年鉴》于1952年首次发布,旨在提供及时、客观的数据,帮助人们对能源问题展开探讨并做出决策。

“BP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将继续积极参与中国的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能源体系的建设,大力增加对中国,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供应,并积极参与国内的碳市场和碳排放、碳交易的建立建设。”发布会上,BP中国区总裁杨恒明表示。

2015 年所有化石燃料价格均下滑

——BP经济学家:发电领域天然气正在替代煤炭

《年鉴》显示,2015年全球一次能源的需求仅增长了1%,与2014年的增幅(1.1%)接近,增幅远低于10年期平均水平(1.9%)。其背后原因是全球经济持续疲软,而中国正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这导致了能源消费增长缓慢。

在供给侧,燃料的种类和可用性也在随着技术进步而增加。美国通过页岩革命已获得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增长提供了支撑。石油仍是全球的主要燃料,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2.9%,其市场份额出现了1999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就市场份额而言,煤炭保持第二大燃料的位置(29.2%),却是2015年唯一减少市场份额的燃料。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市场份额为23.8%。2015年,所有化石燃料的价格均有下滑。原油价格(以美元计算)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年跌幅,并创下1986年以来的最大百分比跌幅。

由于需求增长放缓,加之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的减少,2015年来自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未见明显增长,达到了近25年来碳排放增长的最低速度。

“从全球范围来看,太阳能在过去10年中供应量增加了60倍,基本上每20个月太阳能产能就会增加一倍,这让人目瞪口呆。”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 Dale)表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能源供应极大丰富的时代。2015年我们看到两个趋势相互影响,就是能源供应不断充裕和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这两个需求在2015年很明显,而且我们相信这两个趋势在未来将继续产生影响。”

戴思攀认为,当前全球石油供需形势的变化将促使市场加速调整,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趋近再平衡。不过,仍有两大因素令油价上涨前景“蒙上阴影”。首先,全球石油库存仍维持高位,消化库存的过程将对油价上涨形成抑制。同时,随着石油价格逐渐恢复,美国的页岩油气厂家开始增产。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石油市场在进行调整,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下降到20~30美元一桶的水平,调整在逐步进行,逐步收尾。”戴思攀指出,过去几年低迷的价格并不正常。不过,“石油供应和大部分化石燃料供应如此充裕,即使反弹,也不会回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之前的局面,即每桶100美元的水平,那是2013年的水平,那种高价格再也无法企及。”

戴思攀同时指出,天然气在发电领域日益占上风、LNG重要性的提升以及竞争格局的变化成为去年以来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呈现出的三大趋势。

“在美国天然气已经取代了煤炭,成为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一种能源,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这意味着美国电力行业的能源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戴思攀表示,尽管天然气的非电力需求增速放缓,但由于去年以来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下行,使其在发电领域对煤炭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显着。

他表示,LNG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去年以来,亚洲LNG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已经开始与欧洲市场趋同,LNG价格的“亚洲溢价”正在消失。由于LNG运输方式的灵活性,天然气价格的敏感性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导,LNG正在让天然气市场逐步成为一个全球统一的市场。

“天然气会发挥重要作用,BP业务的低碳转型也体现了这一点。”戴思攀称,在过去5~10年,公司产量的约60%为石油,40%为天然气。而在2015年,公司史上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石油产量,“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展望今后5~10年,天然气会占据业务的60%,石油会占40%,体现出BP对天然气业务的重视,也体现出今后20年亚太经济的发展对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依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