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清新福建任你游> 漳州 > 正文
轧内村

2017-01-10 09:54:08  来源:福建省旅游局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四、科举文化之乡

元朝至正年间,轧内村二世祖陈寿曾建私塾于卧云山(今轧内红山)上。陈寿之子陈天叙,字则彝号困翁,生于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陈天叙在明洪武年间考中明经,担任漳浦儒学训导,后因患足疾辞去职务,回家乡继承父业,重整私塾,并取名“鸿江书院”。 他亲自担任书院先生,教授乡里子弟,布政使陈亹便是书院学生。明洪武十二年,书院曾被贼寇所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亹与胞兄陈翼同榜中式举人,是漳浦县第一家兄弟同科中举,时称“双桂联芳”。陈天叙长子陈翼重修鸿江书院,讲学教授乡人子弟。成化二年(1466年),陈亹因病乞请归休,回鉴湖故里筑卧云山房徜徉山水颐养天年。并在鸿江书院教授远近学子,培养人才。鸿江书院虽地处偏僻,规模不大,但人才辈出,闻名遐迩。书院当时积书数千卷,是明季当时漳浦辖地(含现在浦、云、诏、东)四大书院之一。在陈亹的推动下,鉴湖文化日臻浓厚,科举鼎盛,与明朝漳浦七都乌石地区、云霄镇同为明初漳浦县文化发达之乡。陈亹、陈奂祖孙均担任过省级行政长官,且政绩卓著,名噪一时,俗称“大坑出布政”。在清朝初顺治年间,政府下令“迁界”,这里成荒芜,书院又被毁。鸿江书院是漳浦鉴湖地区教育的发祥地,已载入史册。

据清康熙《漳浦县志•学校》记载:“鸿江书院,在县东十七都,明洪武中,乡人陈则彝建,授徒讲学,多所造就。正统十二年毁于寇,其子孙重葺之,以教乡子弟,今圯”。 清初迁界,书院废弃,至康熙间修《漳浦县志》时,已倾圯,至今仅存遗址。据载,轧内鸿江书院占地一亩,属明朝书院建筑。在建设富美乡村的今天,轧内村正准备重建鸿江书院,恢复昔日教育辉煌。

由于祖先重视教育,兴办书院,培育人才,轧内村在明清时期成为漳浦县科举仕宦望族,名噪一时,带动佛潭、赤湖、深土、六鳌、湖西、等漳浦东半部的文化发展,在历史上起了文化领头的作用。

轧内村人才辈出,从明朝永乐年间起,科甲连绵不断,曾在明、清朝出了“两布政、四进士、五举人、四贡生、三武科”的科举仕宦乡贤,堪称是漳浦县书香文化之乡。四世陈亹于明朝正统元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是漳浦县第一位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之人,载入漳州府志。他著有《梅庵存稿》、《经籍要览》、《镇海文公祠记》、《南诏全城记》等,文章素为世人所推崇。其后家族兴旺,名贤代无间断。著名的有陈奂于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右参议;陈公相于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温州知府、广西副使。漳州府城内建:“六榜文魁坊”和“四科进士坊”,陈公相名列坊上。他著有《刑部文献考》八卷,载《明史.艺文志》。陈烈于明正德进士,授武进县令。

举人有:

陈翼,明永乐十八年(1420)中式举人;

陈辉,清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写有《咏五湖》等诗。

陈天祚,清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授建宁府学教授。

陈辉,清乾隆三年(1738)举人,写有《鉴湖十六景》诗;

陈国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授汀州府学训导;

贡生有:

陈柬,明成化四年(1468)岁贡;

陈谨,明正德十五年(1520)岁贡;

陈曜金,崇祯八年选贡,选元;

陈有度,崇祯末年岁贡;弟陈允元,字无技,县学生员,从学黄道周。明亡后,皆隐居不仕,事迹载入《福建通志•高士传》。

武科及武职有:

陈万象,清乾隆二十年(1755)武举人。

陈义,清康熙间,授偏抚左营游击,升太原参将。

陈策,广东澄海协标都司佥事。

民国初期,有国民党陆军中将陈岚峰。

陈天叙在鸿江书院任教时,常常在清早到海边一块大石头上欣赏海上旭日东升的壮丽奇观。他也常常蹲在这块大石头上钓鱼,人称“先生石”。距离先生石不到百米处,有一道从天然巨石缝里流出的泉水,甘醇清爽,每呷一口,使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当时天叙先生的儿子陈翼、陈亹等学子在书院读书,每天兄弟总是扛着水桶去取泉水回书院煮饭、泡茶。后来,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翼和陈亹同榜中举人,即“兄弟同榜”,当时有“双桂联芳”的美称。陈亹又于明朝正统元年考中进士,在天顺四年(1460年),担任广东布政使,后来人们把这一眼泉水叫“布政泉”。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