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采访手记:疾行中的生命风景--走近廖俊波

2017-06-11 10:44:3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人生定色:一滴“露珠”

从黑白,到彩色;从清秀少年,到英俊小伙、健朗男人……在福州,廖俊波大妹家里,年迈的父亲廖芝根将儿子从小到大的照片捧在我们面前。

这是我们最不忍回望的一幕。

照片上的廖俊波始终带着阳光般的笑容。

1968年8月,廖俊波出生于闽北贫困的浦城县农村。4岁时,得皮下出血症,治疗数年得愈。他的童年,连接贫病;他的生命,自小顽强。

“上学时,我们要求他必须对着镜子穿戴整齐,眼睛要平视,要对老师、学生微笑。”母亲季平英回忆。

“外婆小时带他,常对他说,世上每一片树叶,都有一滴露珠养着。”

廖俊波,这棵病弱“树苗”,在关爱下茁壮,成为一个大学生,一个英俊青年、党的干部。

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后,老父亲数度前往暗访,并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俊儿,县委书记是父母官。老百姓见官都要想一想,心里是胆怯的。你见人家时,要笑着对人家说话,这样人家才不会害怕,才会对你说真话。”

得知南平市委市政府搬迁到武夷新区后,儿子没钱在新区买房,廖芝根把5万元硬塞给儿子:“这是我和你妈十个月的退休金,没钱了家里给你,千万不要收人家的钱……”

今年正月初五,廖俊波与父母拍了最后一张合影。

“他初四回来过年,整整陪了我们两天,这是多少年从来没有过的。”

整理儿子遗物时,两位老人要走了儿子的几个笔记本,其中一本记着儿子学习谷文昌事迹的日记。

“他写得很好,而且,他做到了。”母亲季平英流泪说。

……

在南平市一个普通居民楼,我们见到了廖俊波的妻子林莉。

“直到今天,我还在幻想他能回来。因为他常不在家。”廖俊波的妻子林莉说。她与廖俊波是大学同学,任南平一中物理教师。

多年来,林莉习惯了守望。她珍惜丈夫在家的每一刻,只要他回家,无论多忙,都要赶回来做饭。“为他做饭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做官一时,做人一辈子,要清清白白做人。”“我们可以安安稳稳睡觉。”这是廖俊波对她说的话,她为这样的丈夫骄傲。

两人世界中的廖俊波最真实,最让林莉心疼。

“前些年,他就一直服用西洋参丸,我一次都是十几盒十几盒地买,没人知道。”

“有时睡到半夜,他会推醒我:莉子,睡着了吗?帮我按搓一下肩和腰好吗?”

“有时,他为早起定闹钟纠结,七点二十呢,还是七点十六分?”

……

“你们娘俩有时间多出去走走,看到什么好地方记下来,退休了我们一起去。”廖俊波这样对林莉说。他们全家多年没有一起出游了。

今年3月,廖俊波出差北京,仅有两小时空隙,他为林莉买了一件衣服,一个包。

这是他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向妻子表达温情与爱。

今年3月18日,廖俊波生命走向最后时刻——

那天星期六,中午,他小憩了一会儿。林莉回忆,他弓着身子坐在床头,说是“再眯几分钟”,这种情况从未有过。

入夜,暴雨如注。百公里外的武夷新区,会议在等着他。匆匆吃完晚饭,没听妻子的劝阻,他走进雨幕,没说再见。

这是他最后的疾行,最后一次走向远方。那样果决,那样自然。

这是生命露珠最后的晶亮、最后的着色。

“我为什么就没有任性一次,不让你走……”林莉后悔不已,泪如泉涌。

告别廖俊波父母、合上林莉家门的那一刻,作为记者,我们无法抑制内心情感的奔涌。爱的教育、给予的传承、润泽的本分,让这个普通家庭如此伟大!

在福建采访的日子里,人们对廖俊波无所不在的思念、敬意令人动容——

夜深,企业家刁桂华常常用微信向廖俊波诉说心情,把自己种的鲜花发给他,“我相信,他在天堂一定会看到、收到。”

“廖书记,你说过,不忘家乡事,不忘家乡味,这就是乡愁。您就是我们闽北百姓永远的乡愁。”政和县农民袁云机缅怀。

得知新华社记者为廖俊波而来,林小华专程从上海赶到南平。老书记紧握着我们的手,噙泪说道:“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幅完美的油画!”……

这是一幅完美神圣、撼人心魄的时代杰作!

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不忘初心,忠诚奉献——廖俊波,用短暂的人生、疾行的步履,实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诠释了信仰的巨大力量、爱的至高境界,完成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生命造像。

这一伟大造像,诞生于八闽山水,刻印在中华大地,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往远方看,就能看到更大的风景。”廖俊波的话音犹在耳畔。

让我们追寻他的脚步,向着远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