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意见》政策解读

2017-07-09 18:07:43  来源:国新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支持新兴业态和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关于新兴业态、新的就业形态的重视和支持,人社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也希望对新兴业态的发展、新就业形态的促进能够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的帮助。

对于新兴业态究竟有哪些,清单可能很难列,比如快递业、共享经济等等,它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但和传统的经济形式,原来传统的一二三产业、传统的制造业有很多不同,它的特点可能是既有传统产业的痕迹,同时又加上了许多新要素的投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更好地适应目前经济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所以,这种新兴业态也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举不胜举。对于新兴业态和新的就业形态是相互呼应的,新兴业态带动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新的就业形态也促进了新兴业态的发展。

目前的用工也好、社保也好,包括就业支持政策也好,主要是以原来的传统单位用人这样一个劳动关系来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没有传统的劳动关系和单位劳动合同形式的新业态、新用工形态、新就业形态,能不能享受、怎么享受,政策就会面临困难。人社部对此非常关注,也一直在研究,在这次新的就业政策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回应,希望能够对新兴业态和新就业形态给予一定的支持。重点突出几个方面:

一是支持新兴业态的发展。将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向新兴业态的企业开放,符合条件的新兴业态的企业,都可以享受相关的财政、信贷等优惠政策。过去对企业有一揽子的政策,但对新兴业态不一定好用,也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这次明确了新兴业态的企业可以按照其他企业享受相关政策。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政府部门要带头购买新兴业态企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这对新兴业态是非常有利的支持。

二是对原来适合于传统的用工方式、劳动关系的用工和社保制度进行调整,或者是开辟新的空间,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制度。比如,文件明确了从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路径。与新兴业态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可以依法参加职工社会保险,而过去职工社会保险只适用于企业职工。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方面的补贴政策。其他的从业人员,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去参加养老、医疗保险,也可以缴纳住房公积金。同时文件还要求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工伤保险的保障方式。

另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明确要加快建设网上社保、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等平台,为从业者跨地区参保、转移接续、享受就业、社保等相关方面的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这个工作还在起步过程中,有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配套细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加快进程,为新兴业态的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大力发展高级技工人才的相关政策

从第一季度的就业形势分析当中,可以明显感到就业结构性矛盾,面临着企业招工难,尤其是高级技工的招工难。从面上来看,可以例证,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都在2以上,也就是两个岗位等着一个高级技工,所以企业招工就难,技工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有的劳动者就业难,有的是因为年龄大,有的是技能不突出,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不多,确实有这样一个错配的现象,也就是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但是这点上是比较突出的,所以表现在青年的就业上,就是所学的和社会所需要的是有差距的。

这次在研究文件时,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关注了这一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调研过程中也关注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新的文件制定时,就特别提出了要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要通过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能够使更多劳动者适应新兴业态、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些新的岗位需求,这样既能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支撑。这些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一揽子的想法,包括和相关的部门共同改进相关工作,人社部门尤其是在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包括农民工的培训上,也在做积极调整,争取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