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樟岗村造福工程:搬得动、住得稳、致富快
2018-07-26 17:55:2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星 我来说两句 |
案例介绍: 樟岗村为革命老区基点村,1979年成立樟岗大队,1985年7月改称村委会。村委会原驻地樟岗村,原辖樟岗、宝岭里、李陈、苏山、牛路岔、岩头、家潭头7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168户626人,居民以黄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平话。樟岗老村由于当地樟木较多,且村坐落于“石龙山”脚下山岗处,故名。老樟岗肇基于元朝末年,位于咸村镇西南部18公里处的深山中,位置在蕉城,屏南、周宁三县区交界处。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2005年由省供销社挂点扶贫,开展造福工程,全村集体迁址咸村镇区石排洋樟岗新村安置点。樟岗村耕地面积637亩,林地面积19753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和林业,农产品主要为水稻、甘薯、竹笋等。樟岗村林地广阔,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老村辖区交通至今仍不便,无法充分开发林木资源。 樟岗村造福工程是周宁县最大的整个行政村搬迁工程,该工程始于2004年6月至2005年全村完成整体搬迁,现将造福搬迁工作汇报如下: 一、老樟岗村基本情况 老樟岗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屏南县、周宁县三县交界,海拔550米的深山中,地处偏僻,交通落后。距镇政府所在地26公里,老村不通公路,也无机耕路。樟岗村辖有樟岗、宝岭里、苏山、李陈、牛路岔5个自然村,共168户,668人。全村耕地面积720亩,茶园面积100亩,毛竹林面积1000亩,200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二、樟岗造福工程搬迁的简要过程 老樟岗村原为地质灾害点,为了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全面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经过省、市、县专家实地调查后,2004年决定实施整村搬迁造福工程,搬迁地点为咸村镇石排洋,占地33亩。在省、市、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挂职一书黄晋榕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6月启动整村搬迁造福工程,到2005年底全村152户全部完成一层楼房建设。造福工程初始期,众多村民由于生活生产等各方面原因对造福整体搬迁存有诸多疑虑,为了更好的做好樟岗村造福整体搬迁工作,我们从以下三点做好工作。一是搬得动。本着搬迁自愿的原则,积极宣传搬迁对今后生产生活的诸多好处,提出早搬迁早致富的响亮口号,在做好摸底工作的前提下,执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地基安排和公示工作,让村民踏踏实实、高高兴兴的搬迁。同时,为鼓励全体搬迁户盖房,制定激励制度,在2004年12月底前盖完一层以上获得2000元奖励。二是住得稳。樟岗村民原有水田、林地、茶园均在老村,搬迁初期群众对新的生活环境还不太适应,认为对原有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便,有些村民还动了回原村生活的想法,为了打消搬迁户的思想包袱,村两委积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鼓励村民发挥自身能动性,用自己的双手打造新的生活,樟岗村村民承包了众多水田、茶园,到茶厂务工,在家妇女也发挥半边天作用,采茶叶、收茶青、捻茶珠、做小吃。2005年人均收入达2000元,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搬迁群众逐步打消了思想顾虑,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稳住脚跟。三是致富快。(1)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搬迁后人多地少的特点,我们大力扶持养殖业。由于大部分村民下山,山上地多草多,养羊、养牛条件好,并能解决因交通不便带来的问题。扶持下山的村民养兔、养鸡鸭、养鱼等,培育养殖专业大户,并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从而带动广大的农户,增加农民的收入。(2)科技兴农,提高养殖水平。樟岗村民原均靠种水稻、茶叶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收入较低,都有发展养殖业的打算。但由于养殖对技术要求较高,许多村民望而却步。我们请有关养殖方面的专家来村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农民解决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养殖水平。(3)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引导劳务输出。一方面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的成功率。另一方面通过劳务需求网或者劳动力转移就业机构等多种途径,了解企业用工信息,引导农民外出就业,截止目前统计,我村在外经商务工人员270人,在家从事建筑业技术工人200余人,专业种养殖户6户。 三、造福新村新面貌 从2004年启动造福至今,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共投入资金600万元。新村内铺设12米大道,村内路面全部硬化,面积11200平方米,完成下水道、自来水、路灯、电路铺设工作,建设三楼村委楼一座,建设村级五保户一座,修建篮球场一个,配套健身设备一组。152户搬迁中,82户已封顶,完成2层以上建设的搬迁户70户。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村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改变村内无大学生的历史,2004年至今村内考上大学生28人,2015年人均收入达9700余元。 总之,樟岗造福工程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得益于全体樟岗村民的不懈努力,相信樟岗的明天更加美好!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