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下党:脱贫路上别样红
2018-08-01 18:22: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吴柳丽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8月1日讯(本网记者 陈翊群)靠天吃饭、土里刨食曾是福建省下党乡的真实写照,通公路、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发展红色旅游业等做法,使下党乡摆脱了贫困,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988年建乡之初的不足200元到2017年的11783元,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每逢节假日,下党乡鸾峰桥游客常常络绎不绝。 幸福茶馆王光朝的脱贫路 盛夏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入下党古村的幸福茶馆,老王的茶馆开门迎客了。老王名叫王光朝,今年71岁,王光朝一家世代生活在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下党古村,他亲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下党脱贫路上的点滴变迁。 下党于1988年建乡,初期是省级特定贫困乡,是宁德地区4个特困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建乡之初,下党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 坐井观天曾是下党村没通公路前真实写照,在王光朝回忆里,他和许多下党村民一样,世代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王光朝清晰记得,1983年,家里主要靠种田、种地瓜养家糊口,维持生计都很困难,王光朝的大儿子与老二到平溪乡读初中,当时去平溪没有通公路,只能翻数个山头,单程要走两个半小时。 1991年,下党第一条通乡公路顺利建成通车,2014年,被村民称为“下党小高速”的水泥硬化柏油路顺利通车。 近几年,下党村通过旧村古民居的整体规划保护、新村村容村貌,全域旅游、产业扶贫等一系列建设,新村成排民房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路通了、景观灯亮了、游客来了……这个昔日的“五无乡”如今已蜕变成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点。 “还是党的政策好!这几年,随着与外界公路的打通,我们家的生活也改变了很多。” 2016年,王光朝在自家一楼开起了幸福茶馆,两年多来,经常有游客到幸福茶馆喝茶,多的时候一次来三十多人。 早在十几年前,王光朝和村里的其他茶农一样,由于销路受滞,难以维持生计。2014年,在省委组织部挂职下党村第一书记曾守福,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关心支持下,下党在全国推出了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村里还帮助像王光朝这样的老茶农建立茶叶品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他们拓宽销路。 王光朝说,我们自己手工制作的包装成产品的明前茶,通过线下茶馆和线上销售,年收入有两三万,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 下党乡一角。青山碧水,郁郁葱葱。 “一聚焦两融合”的脱贫模式 下党,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倾注过心血的地方。“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起下党村时的真切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并三进下党现场办公,就下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架桥修路,发展产业项目,推动当地脱贫发展,并勉励老百姓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30年来,下党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以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为动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 宁德师范学院校长魏远竹认为,下党村的脱贫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一聚焦 两融合”。 “一聚焦”指的是聚焦农民的主体地位,当地党委和政府在乡言乡、在农言农,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两融合”是指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经营相融合,以及农业产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魏远竹介绍,近年来,下党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和“下乡的味道”等品牌叫响全国,既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农村农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又有效地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 生态经济、红色旅游、特色文创……在下党人的眼中,下党乡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多。三十年前赴后继,三十年一以贯之。下党人在党和国家各级部门的关怀和政策扶助下,踏破荆棘、努力向前,在脱贫攻坚路上必将续写华丽篇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