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参访团时表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闽台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民风相契,文缘厚植,举凡家族谱牒、方言谚语、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建筑风格、歌谣传说和戏曲歌舞等等,在两地都有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回顾闽台文化交流的历程,闽台人民渴望交流,共同谋求发展,交流主轴是民间驱动,基层拉抬,在沟通两岸情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福建省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性交流平台,拓宽了两岸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台湾民众深入了解福建乃至大陆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即便是在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之际,闽台的民俗信仰、宗亲宗族等方面的交流依然紧密,为增进彼此了解和互信发挥很大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闽台凭借“先行先试”的政策,在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动漫网游产业、旅游观光业、演艺娱乐业、会展节庆产业、工艺美术产业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呈现出巨大的合作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冷对抗”产生的不良效应,起到了重要的正向牵引力,为汇聚两岸民心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的闽台文化交流与互动又有哪些方面值得阐扬和期待呢?如何为闽台年轻人的未来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智慧支持,打造交往平台呢? 首先,福建建设文化强省,应重视涉台文化资源挖掘与活化对策的顶层设计,重视与台湾文化产业合作,充分挖掘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呈现。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应立足于繁荣闽台现代文化经济,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进中华文化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贴近生活,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由始至终是地方文化生命力、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发挥福建发展给台湾带来的“磁吸效应”,全力推进闽台融合发展与民心契合。闽台文化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构建闽台共同生活圈,养成共同价值观;做好已经在福建的台湾同胞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促进闽台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拓展与传播。 其次,重视闽台地域文化教育的深度交流与对话。现阶段,海峡两岸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都有围绕地域文化展开的课程教育。福建则将《海西家园》作为福建省小学地方课程教科书,但因为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课程时间并不能完全保证。未来,福建应鼓励各校重视地方课程的开设与创新;邀请地方文史工作者进入中小学课堂;定期组织学生走访古建、文化馆、庙宇等地,培养学生探究认知地方知识的兴趣;有条件的福建中小学校可以邀请台湾师生前来观摩和交流,也可派出师生前往台湾,参与台湾地域文化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让闽台青年学生在相互比对和创新中,更轻松、更亲近地了解闽台地域文化史;还可推动“学生研究员计划”,促进青年学生参与研究地域文化,正视乡土文化价值,进而培养服务地方乡土的情操。 再次,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地活化闽台地域文化。当前,福建对地域人文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教育者有责任唤起青年人既对本土文化重视,又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包容两岸文化中的“差异”,有利于年轻人理性地建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在地方性报纸期刊、地方文化学术会议、地方文化民间展示等方面,开辟地域文化特色的报导、展示与研究,深入挖掘闽台地域相近的历史文化题材,以资料陈列、深度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把人们既熟悉又说不清楚的地域历史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兼顾注重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闽台可以合作拍摄一批以闽台历史文化名人、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等为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和动漫作品。 最后,重视涉台地方文化馆与文化公园的建设,运用想象力去创新发展,让地方文化馆成为生动展示在地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当前,两岸同样面临着如何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地域活动的课题,要让地方文化馆成为学校地域文化教育之外的重要场馆,让年轻学生可以就近接受地域文化资源的介绍。在台湾,受当局文化“泥土化”理念的影响,各地方文化馆纷纷出现。一方面,地方文化馆应该重视地域文化的展示,力争将涉及两岸的纪念馆、名人故居、宗祠宗庙、文化遗迹等建设完备,成为学校地域文化教育之外的展示场馆。未来地方文化馆应着力精练地域文化的特色,增加地域文化深度;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馆更注重与青少年的互动,当青年人“作为演变过程的主角时,文化就是变迁剧本与场景,企图使所有主角理解、认知与认同。”积极激发在地群众的主动参与精神,提升文化生活品质,让地域文化与个体生命记忆相融合。地方文化馆亦可成为推介闽台文化的重要视窗,亦可成为有文化深度的旅游文化资源等。 (张羽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
相关阅读:
- [ 01-02]严志兰:在持续的改革开放中推动闽台青年融合发展
- [ 01-01]东南网推出专栏《继艺》 聚焦闽台民俗技艺传承
- [ 12-31]闽台手工艺专栏
- [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