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清明祭初祖 文脉颂中华2019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 媒体聚焦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文化自信看陕西

2019-03-29 18:23:28 张江舟 来源:陕西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11月23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的黄帝陵。 本报记者 刘强摄

2009年公祭轩辕黄帝现场。资料照片

改革开放40年 文化自信看陕西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黄帝陵香火鼎盛的40年,是全球华人陆续回到祖国寻根问祖的40年,是黄帝陵这一中华民族心灵坐标璀璨闪耀的40年。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黄帝陵,正在为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民族祠堂 凝聚海内外思乡情

古柏千重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

11月20日,在黄帝陵亭前,记者遇到了前来祭拜黄帝的美籍华人孙玉山夫妇。孙玉山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里让我感觉很亲切,身为炎黄子孙我很自豪。”

“中华民族是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制度。现在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其情其景十分感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炳武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已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情感纽带,共祭轩辕黄帝是全球华人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11月20日,两位美籍华人在黄帝陵祭拜。 本报记者张江舟摄

轩辕庙里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十一月二十日拍摄)。本报记者 张江舟摄

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对黄帝陵的祭拜从来没有中断过。

改革开放之后,祭拜黄帝陵更成为全球华人寻找文化认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心灵归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尽快实施通邮通航。

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为方便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作出规定。

1988年1月,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踏上了别离了40年的故土。当时亲历事件全程的何炳武回忆说,探亲团团员都身穿特制的服装,胸前一律写着“想家”两个醒目的大字,后背根据各人不同的经历印着“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百战留余生,方知老来苦”“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等不同内容的诗句。1988年1月18日,首批回大陆的24名台湾退役老兵抵达黄帝陵。“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恭读《祭黄帝文》。当他念到“一九四九,国土分裂,海峡天堑,骨肉离散”“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鬓髦虽衰,乡音未改”时,在场的人都不禁泣不成声。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每年从台湾赶赴黄帝陵祭拜的人越来越多,不远万里赶回中国祭拜黄帝的海外侨胞也是一年多过一年。黄帝陵,就是全球华人的根和魂。”何炳武说。

198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夫人专程拜谒黄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1993年,美籍华人张良州从美国赶赴黄帝陵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声泪俱下地诵读了亲自撰写的祭文。

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

2005年4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委蒋孝严专程来陕参加清明公祭黄帝大典。2009年4月3日,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之后6次参加“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连战、吴伯雄、江丙坤、郁慕明、宋楚瑜等人也曾先后来到黄帝陵谒陵祭祖。

2017年,416名台湾学生、基层青年民意代表和468名大陆学生共同参加了“丁酉年两岸千名青年黄陵大祭祖”。

在祭拜黄帝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有土生土长的中华儿女,也有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华人游子。但在黄帝陵亭前,他们的虔诚是一致的,他们的血脉是相通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子孙。

  “黄帝手植柏”的树龄已超过五千年(11月20日拍摄)。本报记者 张江舟摄

桥山古柏 见证五千年文明史

“桥山古柏群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面积最大、最古老、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覆盖面积超过3000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柏有8.6万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柏有3万余株。这株‘黄帝手植柏’的树龄已经超过五千年。它看到过战争,也经历过和平,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见证者,是黄帝陵古柏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说。

位于黄帝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种植,形体高大、苍劲挺拔,树身高19米,下围11米,七人合抱有余,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历经五千多年风雨仍枝叶繁茂,这株古柏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急不缓地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讲述着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奋进的故事。

苏峰说:“黄帝陵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精神象征,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纽带。”

中华民族对黄帝陵的保护与祭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始祭奠黄帝。此后,对黄帝的祭祀逐渐成为国家制度。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18万大军祭拜黄帝陵;唐、宋、元都有祭祀、修葺、保护黄帝陵的确切记载;明清时期,祭祀黄帝陵是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黄帝陵轩辕庙至今保存有150余通记载历代祭祀、保护黄帝陵和颂扬黄帝功德的致祭碑、纪事碑和题字、题词、题咏碑。1912年,孙中山先生委派代表团致祭黄帝陵,祭词中“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充满民族自信,至今传咏。

1937年清明节,在中华民族抗日危难之际,国共两党在桥山同祭先祖。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祭黄帝陵文》,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出师表”。祭文共56句,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起,公祭黄帝陵恢复。1964年至1979年,公祭活动中断。1980年恢复。从1994年起,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与陕西各界人士参加公祭。除此之外,自1988年起,每年重阳节,黄陵县各界都会举行民间祭祀黄帝陵庙活动。个别年份或有特殊大事还在其他日期举行民祭。

精神标识 共筑新时代中国梦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最终都失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少许的历史残片。唯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绵延数千年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苏峰说,“这是因为我们不仅有辽阔的土地和完整的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轩辕黄帝这个民族公认的‘精神领袖’,这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只要凭借炎黄子孙这个亲切自豪的称谓,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就会激起民族情感奔腾不息的波涛,筑成坚不可摧的民族团结的精神长城。”

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黄帝陵轩辕庙中现在仍保存有北宋嘉祐六年的碑刻。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帝陵经历过两次整修。195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中央建议整修黄帝陵庙,毛泽东亲自批示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199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视察和指导整修保护工作,此次为期12年的整修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帝陵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保护工作。2004年清明公祭典礼即在新落成的祭祀大殿举行。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为更好地保护黄帝文化遗产,2017年,陕西省政府发布的《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建设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以黄帝陵景区和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拓展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文化和人文旅游。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的征迁安置工作和西部门户区建设。征迁面积达75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约2.5万人。集文物陈列、文化展示、游客体验于一体的黄帝陵文化中心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园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核心景区品质提升和文化园旅游服务区建设。”延安黄帝文化园区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晓斌介绍。

中共陕西省委黄帝陵文化园区工委书记、黄陵县委书记孟中华说:“今天我们祭祀轩辕黄帝、缅怀始祖功德,就是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更是表达整个中华民族寻根溯源的文化认同。建设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者 张江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