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大美昌都 福建助力> 新闻聚焦 > 正文

著鞭跨马涉远道 八闽LOGO烙藏东

2019-06-18 08:58:13  来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队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8.41亿元

2016年以来,计划内外共投入资金8.41亿元,实施170个项目;

6000多人

2016年以来,计划内外建设11个小康示范村,投入援藏资金2.34亿元,共安置贫困农牧民1200多户、6000多人,对口支援的4个县2019年将全面实现脱贫;

50家

2016年以来,累计引进企业50家、注册资金15亿元,开创了全国地市国企参与组团援藏扶贫开发的先河;

……

在全国援藏工作绩效考核中,福建获得优秀等次;

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被评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三年来借鉴“高层统筹、民生优先、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闽宁模式”援藏,成绩斐然!

2016年7月,作为全国对口援藏省市中唯一调整的省份,福建面临着“三个转变”的新形势:受援地从“西藏江南”林芝转为海拔更高、交通更险、基础更薄弱的昌都;工作职责由项目建设为主转变为以脱贫攻坚为中心的各方面工作;援藏资金和项目由过去的“交钥匙”转为“交支票”。但是,福建第八批援藏队始终怀揣“山海情怀、赤子初心”的壮志豪情,视昌都为故乡,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围绕昌都市委中心工作,借鉴“闽宁模式”五条经验,制定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中心的“1234”工作思路,不断践行着“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援藏承诺,把心血与汗水洒在雪域高原,把智慧与精神烙刻在藏东大地,再创“闽宁模式”新辉煌,福建LOGO受到昌都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三江儿女俱欢颜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照亮着昌都大地。昌都地处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穿境而过,是茶马古道的中心、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素有“稳藏必先安康”的说法,是新中国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全市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藏、汉、回等36个民族7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17万,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8.9%。

在海拔4000多米的洛隆县孜托镇中松村山峦上,47岁的藏族同胞赤列尼扎望着满目金黄的青稞,眼里流露出丰收的喜悦……让他更为惊喜的是,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家人会告别世代居住的土垒屋子,搬进宽敞明亮的“大别墅”。

“感谢福建第八批援藏队让我们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位于洛隆县城郊的“思梦达”福建新村,赤列尼扎引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这是一套近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客厅、卧室、佛堂、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除了交1万元外,家具家电都是免费的,甚至厨房的锅碗瓢盆也都备齐了,我们来了什么都不用买,直接就可以住。更让我高兴的是,这里有学校、医院,上学、看病都方便多啦!和以前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一下从地下来到了天上!”赤列尼扎笑得合不拢嘴。

像“思梦达”这样的福建小康示范村,在被称为“藏东粮仓”的洛隆县还有布许福建新村、夏玉新村。只因有不少村民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泉州援藏工作组自2016年开始,参与全县3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共投资7700多万元。

像洛隆县这样的福建小康示范村,是福建对口援建的一个缩影,在援助的八宿、左贡和边坝还有很多。

“在新村选址时,我们着力依托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要道,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力量、整村推进,坚持让易地搬迁户住得下、能就业、可发展的原则,努力打造美丽宜居、设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脱贫样板村、小康示范村。”福建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周青松说。

在昌都援藏三年期间,事关群众利益、百姓福祉,无论大事小事,援藏队都记挂在心,尽力解决,以前瞻的眼光,谋划改革方略,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路径和长远之策。

援昌以来,援藏队把学习贯彻《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贯通起来,在昌都作了“学习《摆脱贫困》推进脱贫攻坚”专题报告,发放了1200本《摆脱贫困》,并选派扶贫系统一线干部到福建深入“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和寿宁县下党乡考察学习,进一步领会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在福建的孕育和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援藏队坚持把有限的帮扶资源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真切感受党的恩情。

投入援藏资金2.34亿元,集中建设扶贫搬迁点,基本建成11个福建小康示范村,共安置贫困农牧民1200多户、6000多人。

建立的扶贫资金监管新模式——昌都市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信息平台,在西藏是仅有的。

大力实施“闽昌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化结对帮扶工作,构建了省、市、县(区)、镇、村五级共111个帮扶体系,签订结对帮扶协议95个,实现4个对口县46个乡镇、386个村居结对帮扶全覆盖,推动产业、项目、智力、人才等多层面的深入扶贫。

一座座新村崛起,一个个扶贫项目实施,伴随“福建援建”的LOGO,在藏东大地上留下深深的来自三千多公里外的“福建印记”。

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我们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昌都要跨越“贫困线”,还需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

“胸中有誓深于海”不阻云彩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民生为先,民生为大。

在福建泉州市的正骨医院,洛隆县的医疗卫生专技人员仁青卓玛正在血液检验科学习,在她家乡的卫生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设备和专业医师,因此,这个房间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

仁青卓玛说:“我们那边就打疫苗、接生,看一些小病等。将来我们医院要购买先进设备,我必须要学会这里全部知识。”

三年来,援藏队坚持积极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投入,着力抓好“组团式”教育援藏、医疗卫生援藏、就业援藏以及积极推动慈善事业。

在医疗方面,投入资金2.46亿元实施“四个一”民生援藏工程,在四个对口县建设二级医院、制氧站、水厂、水渠等;计划外投入1亿元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多次组织北京和福建医疗专家开展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筛查诊治,连续三年共为150名多指畸形儿童实施矫正手术,昌都市改善“两降一升”指标较2016年明显改善……

在教育方面,市三高教师周转房项目已经建成;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分批次组织骨干教育人才到福建跟岗培训;福建向昌都教育系统捐赠资金和物资合计784万元;2018年,市三高高考上线率达81.33%,比2016年提高了近21个百分点……三年来,实施教育援藏项目9项,总投资1.99亿元。

在就业方面,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众创空间的闽昌众创空间里已入驻企业17家,吸收40多人就业;产业扶贫已解决634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6人;组织昌都市转移就业人员到福建参加创业就业培训,已有40人在福建就业……

积极协调多方筹集资金800万元,援赠昌都市20辆新能源公交车,帮助昌都市建立起绿色、环保、高效的城市公交体系,开辟了公交服务昌都人民的新纪元。

……

“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12月20日霞浦县接待来访群众时这样说。

是啊,闽藏近在咫尺,一个个民生项目,一项项爱心工程,宛如一朵朵象征着幸福的格桑花盛开在藏东大地上。

“敢为天下先” 点亮再生的灯

“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就要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明确指示。

发展的大势气象万千,发展的大潮汹涌澎湃。

的确,在昌都,就有这么一群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勇挑重担,敢于迎难而上;他们大胆开拓,敢为天下先。他们就是福建第八批援藏干部,他们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开创了全国地市国企参与组团式援藏先河,由“输血援藏”向“造血援藏”转变,让更多国企带动民企,助力西藏产业扶贫,点亮脱贫致富“造血再生的灯”。

在距八宿县城8公里的白玛镇西巴村的一个山头,大型机械轰鸣,运料车辆穿梭往来,技术人员有序指挥,工人们忙着施工……

“福建第八批援藏队引进的最大投资项目——八宿县海螺水泥项目计划投资11亿元,投产后可直接解决400余名贫困户就业问题,间接带动1000多名群众增收,另外分配部分股份给3170户、15817名贫困户,平均每年可为八宿县增加税收1.5亿元。”福州市援藏工作组组长、八宿县委副书记郑浩说。

国企援藏,雪中送炭。福建企业家素有“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左贡,厦门市国资委组织4家国有企业联合注资1000万元,成立“左贡县厦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厦门产业园;厦门成功红实业有限公司计划3年总投资1亿元,全面接管中林卡万亩葡萄基地;实施厦门农牧生态科技园项目,一期投资5000万元,养殖藏香猪5000头以上;佳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闽昌建材物流园,建成后可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

……

招商引资,更要引智。福建援建的产业项目结合当地实际,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由以资金援藏为主向以产业援藏为主转变,变“输血”为“造血”,为昌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在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大力支持下,援藏队借鉴“数字福建”经验建设“智慧昌都”,目前智慧昌都建设已经走在全区前列,并列入自治区建设重点。

对口援建洛隆县的泉州市,引进汉能集团等光伏企业投资8000余万元,在孜托镇部分集中扶贫搬迁点试点太阳能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所发电力除满足困难群众自用外,多余的电力销售给国家电网,探索拓展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改革争先,犹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援藏队把“输血援藏”转变成“造血援藏”,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倒逼改革,一往无前。三年来,共引进企业50家、注册资金15亿元,解决了4000个贫困户就业的问题。

一个个产业项目,一项项造血工程,犹如点点星光在横断山脉之间为前行的人指引着光明之路。

江上江边 风展红旗如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展览为78万昌都儿女送来了精神食粮,拓宽了对口援藏新范畴,开辟了文化援藏新路径。”昌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建国说,“龙岩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昌都是西藏红色文化的源头。两地遥隔千里,但有文化血脉相连;两地相距万里,但有民心相通,让革命红色文化生生不息,让两地友谊千古长存。”

2018年8月,援藏队会同福建龙岩市委在昌都举办古田会议精神雪域行——《古田会议——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展览,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古田再出发——古田会议精神万里行”活动首次走进雪域高原,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

闽江,福建,新古田会议,不忘初心,方能本色前行;

澜沧江,昌都,新中国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红色基因涌动的血液奔腾在三江大地上,风展红旗如画。一脉相承的红色革命历史渊源,又是一个更加辉煌的开拓。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的十七年间,坚持开放发展的道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在开放浪潮中不懈探索与实践。

左贡县旺达镇副镇长、列达村党支部书记罗松旺堆和列达村委会主任尼玛洛松,带领群众自2008年开始收集文物,建起了村级民俗陈列馆,收藏各类文物500件。2017年,村干部主动找到厦门援藏工作组寻求支持,获得200万元资金用于新建展馆。

记者在位于国道318线路边的列达村看到,具有藏式风格的三层展览馆已经竣工。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委会主任尼玛洛松说:“新建的村级展览馆既能起到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又能作为旅游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

“闽藏一家亲,携手共繁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来路,追寻足迹,援藏队一直在多形式多层面上推动福建与昌都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生动地打造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名片。

千人培训、万人交流,成为促进两地交流的基石。三年来,已在福建举办各类培训班60余个,培训昌都干部人才3000多人次;220人到福建跟班或挂职;邀请200多名福建各类专家到昌都授课,培训当地干部人才1万多人次;组织福建游客超过5万人次赴昌都旅游,持续加大对昌都旅游的支持力度。

2018年8月初,参加“闽藏亲·感党恩”昌都市好少年夏令营的25位昌都少年,圆满完成各项活动返回,这让来自高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青少年走出大山,来到沿海,了解福建文化,追寻红色足迹,探索现代科技。

精神文化援藏,成为促进两地交融的桥梁。实施民族团结故事文艺创演工程,举办“康巴风、闽藏情”文艺巡演;筹划摄制两代援藏人与民族团结题材的电影《太阳和月亮》;支持昌都建设17个“福建书屋”,出版《昌都画册》《福建援藏文集》和《福建画报》“昌都专号”“援藏专号”等出版物;开展法律援藏,组织涉法部门的援藏队员入村入校入寺举办普法讲座,聘请福建律师无偿担任昌都市和边坝县政府法律顾问。

推动社会参与,成为促进两地团结的象征。打造福建“爱在昌都”大型公益品牌,通过杏林送暖、关爱西藏儿童、富闽助学、寒冬送暖等子活动,广泛发动社会捐赠和爱心帮扶活动。三年来,累计发起捐赠项目162项、财物折合资金共计1.8亿元。落实“岚昌育才工程”,选派30名高中学生赴平潭师大附中学习;争取到河仁基金会捐赠的1亿元,用于西藏地方病防治和妇幼保健院设备购置,推动河仁基金会另行捐赠3亿元用于缓解“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推进闽昌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汉藏民族团结,是援藏工作的重要使命。”周青松说,这三年,在福建举办的中国投洽会、项目交易会、海交会、旅博会、文博会等重要展会上,昌都总是占据一个醒目的位置。福州、厦门、泉州分别建设了一个昌都形象展示馆,用于展示昌都发展成就、特色文化,展销昌都特色产品。

一批批人才交往,一次次经贸交流,把闽昌两地人民紧紧地交融在一起,使闽藏两地耀眼的红色曙光洒满中华大地,让盛开的民族团结友谊之花分外妖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