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红树莓挂在枝头,娇艳欲滴;一块块光伏板铺满屋顶,熠熠生辉;一头头肉牛悠闲漫步,健硕丰满。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个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了20多年的“移民吊庄”,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个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了20多年的“移民吊庄”,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
东西协作,穷山村“吊出”山沟沟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之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前往宁夏银川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双方决定共同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地处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村因此诞生。
在宁夏,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称之为“吊庄移民”,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很快,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吊庄”闽宁村正式奠基,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地区搬出,来到这个更具发展前景的“吊庄”。
到达闽宁镇的游客都会通过参观闽宁镇扶贫展示馆,了解闽宁镇的前世今生。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闽宁镇福宁村村民苏玉莲一家1997年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搬迁而来,见证了首批移民搬迁和闽宁镇发展全过程。
“老家十年九旱,庄稼没什么收成,吃水也是大难题,我们在大山沟沟里都快苦死了,听说政府组织移民,赶快就来了。”苏玉莲说,刚搬到闽宁村时,这里还在建设,看起来就像一片“干沙滩”,盖座土坯房还得把老家的旧房子拆掉,把杨木椽子拉来用。
闽宁镇的规划建沙盘
和所有“吊庄”一样,闽宁村奠基之初,基础设施尚在建设完善之中,移民们在政府帮助下,于这片贺兰山冲击扇平原上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发展,昔日的闽宁村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常住人口达6万余人的闽宁镇。
产业为先,激活扶贫内生“造血”功能
搬出大山并不意味着脱贫,但为接近“产业”这把脱贫金钥匙提供了极大便利。闽宁镇20年的发展经验,就是一本产业脱贫的教科书。
闽宁镇建设初期图。资料图片
以光伏农业为例,2014年,永宁县引进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农业项目入驻闽宁镇原隆村。永宁县扶贫办主任撒奋勇说,项目可从三方面增加村民收入。首先,政府组织村民将土地统一流转给昌盛公司,公司给予农户连续30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其次,政府整合扶贫资金,与企业合作建设光伏大棚并交由公司经营,公司则连续三年给予7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1万元的经营分红;第三,公司负责农产品销售,提供技能培训、劳动岗位,贫困群众每人每年可增加打工收入2万元左右,当其掌握生产技能后还可承包大棚。
闽宁镇早期图片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声声在耳。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说,目前原隆村已经形成了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光伏发电为主的六大产业增收渠道。依靠这六大产业,原隆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
放眼整个闽宁镇,一个脱贫产业群正在形成:晓鸣农牧智慧农业项目加快推进;江苏振发公司原隆村2000户光伏扶贫项目正在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比亚迪银川新能源产业园项目落户闽宁产业城;山东东阿集团闽宁镇万头黑毛驴养殖基地开工建设……
永宁县委书记钱克孝说,仅2017年,就有18亿元产业项目落户闽宁镇,“造血式扶贫”的内生动力源源不竭。
双向互动,多维度合作助力全面小康
钱克孝说,福建省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等多方面入手帮扶,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项目和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带来了创新帮扶机制、发展成果共享等前瞻性思想。
从打工仔成功转型企业主的万军红说:“现在"等靠要"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周围群众的影响下,原来懒惰的人也开始走出家门,用双手去创造财富。”
永宁县县长李润军介绍:“在挂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还明确每年召开一次两县乡镇联席会议,每半年双方党政领导互相走访一次,加强交流,深化协作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市场主导、互助互学、各领域交流的协作机制,推动两镇协作交流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干部交流之外,闽宁镇的村民还期盼更多的民间交往。一些受访的群众希望,在联席会议、干部交流这些官方的合作之外,多组织当地村民去福建看看。他们期盼福建相关学校能开展“闽宁教育合作”的初高中特色班,让闽宁镇的孩子出去多见见世面,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资源来源:新华社《宁夏闽宁镇:“移民吊庄”工程“移”出脱贫康庄道》(记者:张亮 靳赫 叶含勇)】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