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一周年记忆丨援藏更是援己
2020-07-22 09:46:49 来源:福建第九批援藏队 责任编辑:郭晓楷 我来说两句 |
编者按: 2020年7月,时值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开展工作一周年。来自八闽大地的儿女,牢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发扬福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传统,以“老西藏”精神为感召,以时不我待的高昂士气、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爱拼会赢的精气神,在美丽的藏东三江大地上抒写出一篇篇动人的篇章,佳音捷报频传!三江大地和八闽大地携手共进,拥有一个同样的中华母亲,福建儿女在雪域高原一年整,在挥洒辛勤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年满满的深刻记忆,以及真挚深情的感悟。现特刊“援藏一周年记忆”连载。 返闽一周,夜半时分,梦醒无眠,坐听屋外往来车声不绝,念及昌都此时应已万般寂静。山川异域,风月又岂能相同。掐指数来,援藏已近一年,从开始的新鲜好奇、步履维艰,到现在的熟悉融入、逐步适应,原本是诗与远方的世界屋脊变得触手可及,潜移默化的不止身体,还有心灵。 文青们总说,“除了天堂,唯有西藏”。西藏是美丽而神秘的。慕名前往西藏的人,或为欣赏美景,或为砺志探险,或为创作采风,抑或追寻信仰、聆听生命、辨别初心。而自己援藏的初心是什么?开始也没有答案。但近一年时间,看到了那些从死神手中抢回的新生婴儿、那些摆脱“多指”“魔鬼”噩梦家庭的笑容满溢、那些治愈多年大骨节病的藏族同胞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激动难抑,还有在雪山顶上网课的女孩、在福利院努力向上的男孩、用如山般哈达送别老师的学生、从VR设备里看到全新世界的喜悦,在生命禁区依旧勤恳工作的在藏干部,还有那一座座新村新居、一条条雪中水道、一个个扶贫项目、一幅幅唐卡漆画等等。“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从占卦问神到相信医学、从上人下畜到独栋小楼、从目不识丁到藏汉双语、从卑躬屈膝到昂首挺胸,走得越多,越能感受到在西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点改变和进步都因分外艰辛而倍显珍贵,有些在内地看起来平凡的工作在西藏却显得那么不平凡,这不正是援藏工作的初心和价值吗? 近日读罢徐怀中先生的《我们播种爱情》,教授给农技员的回信令人有豁然之感,“我们这里只要提起西藏,师生们都是异常向往的。的确如此!或者你会觉得,你周围各方面都并没有什么特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都在平平凡凡地做工作。甚至,从某些工作范围来看是微不足道的,是不能和内地相比较的。但你要了解,那些平平凡凡的工作引起了怎样不平凡的结果呀!在我的观念中,整个西藏高原似乎是一个被晨钟惊醒了的巨人。他一醒来便跃身而起,奋力向前赶来,那无形的强有力的步伐,一下子便跨越了几个世纪的门槛。”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君不见,从“西藏江南”的林芝到“藏东明珠”的昌都,20年坚持不懈,千余名福建援藏人前赴后继,挥洒青春,逐梦高原,薪火相传的是福建干部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马上就办的作风,矢志不渝的是把西藏发展得更好更快些。援藏做什么,就是援思路、援智慧、援资金、援技术、援管理经验,就是以我之所长援藏族群众之所需,解藏族群众之所求,以“精准援藏”助推“精准扶贫”,由“输血”外力蜕变“造血”内力,让藏族同胞生活得更幸福、更和谐、更美好一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然,高原缺氧,条件艰辛,援藏的同志衣带渐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格桑花儿开了又开。援藏一载,故乡在南,昌都在北,妻儿在心中,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路程,援藏何曾不是援自己。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