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
政府及官员拓展沟通渠道
面对舆情环境的改变,政府及官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改变,在新的社会舆情环境下,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呢?
蓝皮书建议:政府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合作而非对抗;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完善舆情的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与受害方的沟通;提高议题管理能力,有效引导舆论;重视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与管理。
记者了解到,政府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事件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尝试,比如人民网推出“直通中南海——— 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湖北省建立基层舆情信息直报点等。
根据蓝皮书所做的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开通并认证的政府机构有1300多个,其中公安微博692个,政府机构216个,官员426个。
与开通政府微博相对应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在网络上与群众进行互动,7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网友在线交流,引发了一轮“网络问政”的舆论热潮。
■专家观点
政府不能只满足于平息舆论
专家们普遍支持政府部门利用新媒体加强信息披露,包括微博、论坛在内的网络媒体,能够促使政府更加公开透明,树立正面的政府形象。
谢耘耕说,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评估地方政府或者国家部委,或者一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地方政府频频被曝光,舆情持续不下,事件本身和信息不够公开都是主要原因。
韩久根告诉记者,新媒体对社会舆情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底层的民众可以掌握到更多的信息。他认为,微博、网络问政是阳光政务的一个有效途径,官员等公众人物,应该有责任意识,利用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年有很多官员因为热点事件下台,但是如果只是满足于平息舆论,最终受害的还是人民。”
但他同时也提醒,“现在很多政府官员都有自己的微博,可以拉近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新兴的媒体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为政府和官员的微博,带着很强的官方色彩,网民很容易把其言论与公职身份联系在一起。因此,官员使用微博需要比普通网民更加谨慎。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提醒,作为官方性质的微博,在发表言论时不能过于随意化,要形成一种规范。不论是以政府机构性质的微博还是官员个人性质的微博,都要予以规范。
韩九根也说,官员要有责任意识,不能随便说话,要很好地去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 2011-07-15人民网:网络问政质量高 网民成长为活跃公民
- 2011-07-18官员开微博成趋势 网络问政需经受严峻考验
- 2011-07-15网络问政:下一步或全媒体行政
- 2011-07-13人民网评:为“网络问政”喝彩
- 2011-07-132010年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 微博成网络问政新渠道
- 2011-07-13社会民生类舆情比重显著上升 "网络问政"受政府重视
- 2011-07-11与时俱进“织围脖”,呈现“网络问政”新特征
- 2011-07-11“最牛回帖”映衬网络问政能力应高度重视
- 2011-07-08网络问政掀热潮 公共决策百姓可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