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参会代表的比例,三次参加讨论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有些看法:“1/3参会代表来自外资企业。”
2009年8月19日,魏荣禄最后一次参加乳品标准讨论会议,“会议规模仅十几人,时任卫生部监督局副局长的苏志代表部领导听取意见,王竹天主持会议,曾寿瀛、顾佳升(原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等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没有看到企业的代表。”
就在这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此后,曾、魏、顾三人就没有再介入乳品订标工作。
可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
关于乳品新国标方案具体的起草单位和个人,《人民日报》指出,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灭菌乳等乳品标准及政府公告中,并没有具体介绍。而2005年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前言部分公开了该标准起草单位为南京、天津、南宁等9个地方卫生防疫站,主要起草人为唐世树等9人。
乳品专家王丁棉昨日表示,他本人早在2007年、2009年就参与一些乳业标准的讨论,但都是外围的一些讨论,未曾参与过在北京召开的讨论会。“我们也要求把参与的专家组身份、成员的身份有所公告。我们可以从专家组的成员搭配、层次看出专家组的专业水平在哪里,代表的是哪个企业的意向。但最后成稿打破惯例连起草单位都没有。”
“蒙牛伊利光明起草新国标”
“新的《生乳标准》之所以出现倒退,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人民日报》援引曾寿瀛的表述称,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27.50 3.00%]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和牛奶打交道近60年的曾寿瀛,1962年便开始参与牛奶标准的制订。他说,“乳品新国标出台始末,我不是所有环节都很了解。我仅仅是参与了中后期的几次会议。前期是企业起草待议稿,最后阶段是如何操作,送审稿关键性标准为何翻盘,我不太清楚。”
有专家呼吁公开卫生部会议纪要。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一位参与乳品新国标讨论会、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表示,卫生部当时有会议纪要,包括谁参加了会议,会上谁提出什么意见,如何辩论,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这些资料,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只要能让大家信服,质疑的声音就没这么大。”上述专家说。
“大官帽那么多,管不了一瓶奶。”曾参与乳业新国标制定的原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的担忧是,即便会议记录公开,也是整理后的会议记录。
《人民日报》援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的说法称,“过程更加民主、透明,是解除公众疑虑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松年强调,本行业的专家是懂行的,整个订标过程至少应该对专家全透明。他们信服了,就不会产生反对的意见,这样新标准执行将更加顺利。如果决策和专家的意见有大分歧,应该重新召开论证会,避免“暗箱操作”之嫌。
- 2011-11-29企业起草,乳品国标如何才让人信服
- 2011-06-27卫生部回应乳品国标质疑:菌落指标比过去更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