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被套,保险资金偿付能力已分外吃紧,压力下发行的巨量次级债,成为又一个风险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微博)》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总算有了好消息。
12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实现了三年来的首次下调,降低0.5个百分点,市场预计释放资金约4000亿元。
12月1日,消息刚刚传出就得到了股市的积极回应,一路高涨的领头羊就是代表权益类投资的保险公司。
存准下降能让保险资金的运用分得几杯羹?尽管很多人都对此怀疑,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三座大山”——投资浮亏、次级债压力巨大、股东增资乏力的重压之下,保险公司太需要好消息的鼓励了。
偿付能力吃紧
“寒冬,寒冬。”负责保险公司投资账户资产管理的分析师张华(化名)感叹道,“这是保险行业近7年来最惨淡的局面,简直是坏消息不断,四面楚歌。”
张华认为,他对保险行业投资环境的恶化早有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超过了他的最差预期。“今年三季度,投资市场呈现出自2004 年以来首次股债双杀的局面,保险投资遭遇持续性‘双面挤压’。上证A 股指数下跌了14.1%,上证企债指数也下跌了1.27%,在这种环境之下,保险投资只有亏损。”
据安信证券估算,仅“三大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截至第三季度末的投资浮亏合计已超过60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产生的浮亏达到400亿元。
盘子大、仓位重的中国人寿,投资浮亏最多。据估算,投资损失造成中国人寿前三季度累计浮亏超33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投资浮亏为250亿元。
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紧随其后。据估算,中国平安累计浮亏超170亿元,第三季度投资浮亏超140亿元。中国太保累计浮亏超100亿元,第三季度投资浮亏超60亿元。
“投资浮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保险行业偿付能力不足,现在很多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逼近监管红线。”张华介绍说,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正常类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应在150%以上,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保监会就会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根据各上市保险公司半年报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10年年底的211.99%直降至164.21%,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虽仍维持在200%,但平安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却降至158.1%,逼近警戒线。
“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压力非常大,偿付能力充足率太低,投资保险的客户就会大量减少,所以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所有保险公司都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华说。
- 2011-12-13高盛下调友邦保险目标价5.4%至35元 维持买入
- 2011-12-13新华保险新股定价报告:合理估值区间24~33元
- 2011-12-13保险三巨头浮亏600亿 缘起“满城尽是次级债”?
- 2011-12-13上海“居保”政策解读完整版 养老保险没有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