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市场规模有限,投资管理人抱怨“吃不饱”
“目前,这个市场上最敏感的,暂时还不是价格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品牌、关系和投资收益的竞争。”某业内人士表示
“2011年企业年金收益很可能整体负1.43%,但好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资收益。”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养老保险公司人士透露。
“目前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只有约3000亿,仅投资管理人就有21家,竞争非常激烈,竞相压低管理费率,有的甚至只有千分之一。”一位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人士抱怨,企业年金规模有限,投资管理人“吃不饱”。
《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企业年金的实际运作情况,与当初制度设计的初衷存在差距,不合理竞争现象几成常态,养老保险公司生存窘境正逐渐凸显。
资格+价格之战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受托人资格达到11家,投资管理人21家,账户管理人15家,托管人10家。
而五家养老保险公司中,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和长江养老保险公司分别获得了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三种资格;而太平养老只取得了受托人资格和投资管理人资格,太平人寿有账户管理人资格;泰康养老取得了受托人资格和账户管理人资格,泰康资管公司有投资管理人资格。
在企业年金管理市场上,资格就是话语权。只拿到一种资格的机构,只能“被选择”,而拿到多种资格的机构,在市场上的主动权就大得多。企业年金市场上“优胜劣汰”甚至“马太效应”渐显。
“目前,这个市场上最敏感的,暂时还不是价格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品牌、关系和投资收益的竞争。”某业内人士表示。
在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四种管理资格中,受托人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本应由受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但在我国实际操作中,受托人地位非常尴尬。企业一般自行选择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受托人没有相应的权利,却负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加大了受托人风险敞口。”国寿养老保险公司总裁助理杨帆告诉《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