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私人银行 > 正文
瑞士私人银行:金字塔尖上的神秘与迷茫
money.fjnet.cn 2012-02-23 14:03   来源:环球财经    我来说两句

挑战频发

瑞士银行业恪守秘密为其赢得了良好口碑,一直以来,这里是外国权贵、政客及富豪们为其财富所寻找的避风港。这种模式已经持续数个世纪之久。但在这光洁体面的外表背后,有迹象显示,人们对瑞士私人银行的信心正在下滑。

有报道称,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减少了28.1%。新加坡、阿联酋的迪拜、卢森堡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正在从瑞士银行手中抢夺客户资源。另据资料查证,Sarasin银行2004年新增净资产仅上升了4.16亿瑞士法郎,仅占该银行管理资产总额的1.3%。而1890年才告成立的私人银行业新贵Julius Baer银行,则由于客户提款,使其净资产结余反倒减少了8亿瑞士法郎。与之邻近的Vontobel银行也仅吸引到2亿瑞士法郎的新资产。Vontobel银行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沙伊特曾说:“目前难以在瑞士筹措到新资金。”

与此同时,过去满足于保全资产的客户如今已有不同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业绩和成本意识都变得重要起来。然而,并非每家私人银行都能满足这样的期望。此外,各种财政压力增加也成为其最大的挑战。据瑞士银行家协会估计,为了达到新法规的要求而增加员工和软件已经耗费了数亿瑞士法郎。同时,客户期望值的提高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员配置标准,个人魅力和语言技能作为私人银行业上岗证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

除此之外,客户投资观念的转变以及“反洗钱法”的颁布使瑞士丧失了原来作为不申报资金、甚至非法资金避风港的吸引力。

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瑞士公司合伙人Olaf Toepfer说:“私人银行业发展不能不提到利润,尤其是我们如何能够在承受压力之下获得巨大的利润。金融危机后私人银行业面临着去杠杆化的世界难题。”

Olaf Toepfer认为,由于全球财富大幅缩水,在欧洲地区资产在200万到300万欧元中端收入群体将成为私人银行进一步拓展的潜在客户群,但以投资为重点,以产品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是造成私人银行信誉丧失的一个原因。

昔日恪守秘密是瑞士私人银行之所以被全球富人认同的“法宝”,如今也逐渐失去往日的色彩,其中原因更值得玩味。

近年来,其他银行保密制度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向瑞士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而全球将银行保密制度写入法律的也不止瑞士一家,新加坡、卢森堡、黎巴嫩,以及很多其他离岸金融中心,都有严格的保密和泄密处罚规定。至于瑞士著名的非实名“数字账户”制度,也已经被许多国家仿效。

除此之外,恪守秘密也引来了另一个极端——招致许多带有阴谋论色彩的猜忌。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怀疑瑞士银行藏有大量“来路不正”的存款与贵金属。例如著名的“纳粹黄金”传言:二战时期遗留在瑞士的无人认领资产究竟有多少,外界一直众说纷纭。

尤其是在2010年,为了结美国政府与瑞银的官司,瑞士议会通过了向美国移交4450个银行账户信息的决议,一时之间掀起轩然大波。此事给瑞士银行业带来极大的不安,更令小型银行气愤的是,两家“大银行”——瑞银和瑞信都在SWIFT董事会中派有代表,也就是说这两家银行早就知道并默许了美国监听SWIFT数据的行为。

此事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种或真实或臆测的消息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人们对瑞士银行业的多年积怨瞬间爆发,很多人断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将“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更有人说这个传统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应当入土为安了。

震惊全球的金融最大欺诈案麦道夫案的爆发,也令包括花旗、瑞银等全球最顶尖的私人银行深陷信任危机。同时来自其他国家的税务部门的指责,也成为到目前为止瑞士私人银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07年,瑞银前美国雇员布拉德利·比肯费尔德向美国当局检举,指出前雇主曾协助1.9万名美国公民逃税,涉案金额达200亿美元。从而引发了美国政府、瑞银与瑞士政府之间旷日持久的三角官司。

如果说一切量化的东西正在逐渐推翻詹姆斯·邦德的那句台词,那瑞士私人银行何去何从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兰贝格瑞士公司合伙人Olaf Toepfer的话或许更为中肯:从花旗和摩根士丹利各自拆分出私人银行部门,合并组建新的私人银行这一意图看,未来私人银行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并没有走进死胡同。

责任编辑:林晨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投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