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上市公司 > 正文
李宁重塑品牌战略布局遭重挫 裁员降低运营成本
money.fjnet.cn 2012-03-30 10:47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我来说两句

这样的指令让原人力资源总监觉得下不了手—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实际业务操作层面,她都备感压力。她跟董事会进行了一番激烈争执,董事会连夜开会,第二天便宣布与她解约。其实,她作为替罪羊的身份早已显露。李宁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张志勇在新年致辞中总结了公司企业文化上的许多问题,“明显是指向她”。

这个举动让李宁公司内部气氛骤然改变,如行船亮起了即将驶入暴风骤雨的信号。

裁员是从财务角度调整公司业绩最直接的举措。这家公司的确面临财务上的巨大压力。一家为李宁提供生产代工的公司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原本李宁付款周期是30天,但现在已经延长到120天。这并不是个案,另一位李宁的合作伙伴也提到,与之谈妥的合同款项的付款也延后了。

而眼下,李宁公司又迫切需要资金。从2009年开始出现库存危机至今,2011年李宁的库存压力爬到顶峰,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李宁的产品库存相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2亿元。

为了缓解经销商的压货压力,提升其进新货的能力,李宁公司去年表示将从经销商那里回购总额达3亿的存货,这一比例大约是2010年李宁总销售额的6%。这些被回购来的存货,一部分将被放到李宁的工厂店出售,另一部分则在网上出售。李宁的工厂店是2010年下半年起开始设立的,不断攀升的存货是发展工厂店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李宁内部的人力和运营成本也高得惊人。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称,尽管李宁公司2011年收入预计比2010年下降6%至7%,但整体费用,包括经销成本和行政开支,却预计同比增加7%至8%。

张志勇认为这导致了公司内部人浮于事—不计入零售部门,李宁公司为品牌服务的员工人数超过1300人;公司的成本中心高达700多个,而过多的职位细分使管理成本升高,效率却在降低。这种情况在安踏的对比之下显得尤为扎眼:安踏的销售业绩已经和李宁平起平坐,但其总部的人数仅为其几分之一。

总监级别的中层管理者成了裁员重点。一位李宁公司在职员工把他们的角色描述为“传声筒”—他们要耗费很多时间开会,但做的最多的事情却只是向下传达高层指令,无法形成自发的管理思路。公司形成了一种现象:高层总是给人感觉能力不够,中层只负责传达,而到了底层执行层则总是觉得缺人、缺资源、缺经费。

李宁公司希望把国外市场收入对公司贡献比例提升至20%,并在2010年试水美国市场,但是至今并不成功。一位国际业务总监因此“被离职”,因为在品牌力不足的情况下,他能想到的唯一提升销量完成考核指标的办法,就是将在国内标价几百元人民币的运动鞋以9.9美元的价格甩卖给美国当地经销商。这名总监被召回谈话,对他的“指控”是领着高薪,每月来回都坐商务舱,钱没少花,却没给公司带来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思路和主意,只是为了应付老板制定的销售指标。

这家公司决定不再对这样的管理层过于宽容。

同样,公司内部充斥着不少懒散的老员工,习惯彼此间称兄道弟,认准公司不会对自己下手,越来越缺乏责任感。有一次,一个负责门店运营的管理者把门店内鞋托的方向给设计错了。按道理,鞋托的方向必须有个倾斜方向,才能放置样鞋,样鞋一般展示的是左脚那只;但那一次,所有鞋托的倾斜方向都错了,只能放右脚的鞋。原本那批样鞋浪费了不说,还耽误了上新品的时间。“出了这么大一个问题,最多就是内部检讨一下,大不了罚点钱。”这些人现在成了裁员的重点对象。

那些之前高薪聘请的外部职业经理人现在看起来也物非所值,他们并没有带给公司管理和文化真正的改变。用高薪聘请来自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是李宁的想法,他作为创始人,一直在致力于“去家族化”,试图摆脱自己对公司和品牌的影响—尽管这很难,2008年的奥运会反而加深了这一影响。

责任编辑:全梦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投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