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他们试飞的是“航模”
近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借给迈士通一架无人机空壳的阿翔(化名)。阿翔曾介绍一位同学给赵剑青负责无人机项目,而阿翔自己则在深圳从事无人机研究已有10多年时间。
阿翔告诉记者,事实上,赵剑青曾提出要直接跟他合作,但他说无人机是一个高科技项目,要求赵提供500万元研究经费,赵没有同意,合作一事就搁浅了。但出于老同学在迈士通工作的缘故,他去年借了一架无人机空壳给迈士通作展示用。阿翔还说,赵还从北京一企业买了2架无人机空壳,这3架无人机空壳都出现在公众面前。
迈士通不是曾宣称无人机试飞成功了吗?阿翔笑着告诉记者:“那是买别人的设备和零件拼装起来试飞的,而且当时根本就没有按无人机的试飞要求进行长距离试飞。”阿翔介绍,迈士通的无人机试飞时地面有人在操控,并不是自动驾驶的,所以,专业人士更愿意把他们试飞的那飞机叫“航模”。
对此,迈士通那位原高管告诉记者,迈士通研发出了自己的飞控系统,但试飞中一直没有成功,“就是一飞上去就落下来那种”。
迈士通原高管:“5架无人机订单”子虚乌有
厦门商报(微博)讯(记者 邱予 实习生 胡雅真)谈及当年迈士通宣称有企业向他们下了订购5架无人机的订单,将马上进入产品生产环节,一位迈士通原高管昨日告诉记者,事实上,所谓的“5架无人机订单”只是一家单位询价,并口头达成了初步意向。“但因为客户参数要求非常高,我们当时已经没有钱购买相关零件进行组装,所以,这事也不了了之了。”该人士说,如果这5架订单真拿下来,迈士通的无人机项目或许就有救了。
阿翔告诉记者,按他了解,迈士通当时并不具备研发无人机的能力,虽然它确实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想用这个高科技项目向有关部门要政策、要扶持,“但它有这个心,没这个能力”。
阿翔说,无人机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研发资金投入非常大。“民营资本都要求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你要想搞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研发的高科技产品,非常难!”阿翔认为,迈士通当时走的是“拔苗助长”的路,不够踏实。而他借给迈士通的无人机空壳现在还在厦门,没有要回去。
事实上,赵剑青曾经有过“无人机王朝”的梦,而且也为之努力过。去年1月11日,位于同安的厦门迈士通航空基地奠基、包括招聘百名硕博在内的1500人规模的“迈士通中央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等,都表明赵的这个梦曾经接近实现。
而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日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民用无人机的行业门槛并不高,制造无人机只需要购买合适的配件,进行组装即可。但企业要进入无人机市场,成本相对较高,如今每架无人机的价格已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在国内,北航、南航、西工大是国内无人机研制的主要基地重点研制军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的构建成本也比较高,民营企业进入此领域进行大规模生产,除了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还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观察人士指出,迈士通创造的“无人机”神话背后暴露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操之过急的弊病。在一个科技含量高、研究人员需求层次高的大项目背后,要有相匹配的雄厚资金支持,而迈士通走得有些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