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公司盈利模式
指数开发出来,还需要其他机构将其产品化。首先,指数公司会授权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机构使用该指数,而后,这些投资机构将其开发成自己的产品然后再出售给投资者,一个产业链就此形成。
据一家指数公司的人士透露,指数公司会收取两方面的费用。首先,当一家投资机构获得指数公司开发的指数后,需要每个季度向指数公司缴纳约2.5万元的指数许可费;当这家机构将该指数开发出产品,比如指数基金后,指数公司会收取每年万分之二的费用,该费用从基金资产中提取。
换句话说,投资者买单。
中证指数公司截止到今年6月份的授权机构数量已有73家,开发出的新产品基金134只,其中,ETF65只,指数基金69只,此外还有联接基金25只。相比之下,深交所信息公司旗下深证和巨潮系列指数的授权机构35家,开发产品只有46只。
但两家指数公司形成产品的总规模方面却是势均力敌。根据同花顺最新统计,利用上证、中证开发的基金产品规模为3911.34亿元,而利用深证、巨潮开发的产品规模合计3833.2亿元,若指数使用费率每年0.02%来算,那么假设规模不变,每年中证和深交所旗下的巨潮系列指数将分别有0.78亿和0.77亿指数使用费入账。
而反观其他指数公司产品化的情况则非常不乐观。虽然海外指数开发公司介入中国A股指数开发市场较早,但是后劲乏力。事实上,第一只指数基金2002年发行的华安A股增强指数就是摩根士丹利开发的MSCI中国A股指数。2004年银华基金同道琼斯合作开发的道琼斯88指数基金也已成为较早的指数基金。但在此之后,投资A股的指数基金再无海外机构。后来者被中证指数公司和深交所信息公司所分据。
不过,开发了数百只指数的申银万国今年可能会迎来春天。据了解,华泰柏瑞基金已经获得申万部分行业指数的授权,将开发一系列跨市场ETF基金。
一家指数开发公司的人士认为,未来指数公司在行业细分上会越做越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