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慧 深圳报道
中国平安(微博)(42.05,2.23,5.60%)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壹卡会的消息日前不胫而走。对此消息,中国平安集团和深圳壹卡会均对本报予以否认。
但事实上,中国平安觊觎第三方支付牌照由来已久。
早在三年前,中国平安就曾有意入股第三方支付公司。据一位平安人士透露,在第三方支付巨头“通联支付”2009年筹建时,筹建人万建华就希望与中国平安合作,因为平安集团庞大的数据中心、后台支付平台等都十分先进。但是最终通联支付由上海国际集团和上海国际信托等公司牵头组建。
一个月前,中国平安旗下一子公司正在洽谈收购第三方支付企业,但因项目还未谈成,不便透露具体情况。
安全监管资金
平安已将互联网金融创新视为集团下一个重要经营战略,但此类创新在国内金融监管上尚属空白,被集团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平台的陆金所,涉及资金划拨环节的安全性监管,已悄然构成其一大发展瓶颈。而解决办法,正是通过第三方支付牌照。
目前陆金所除了个人小额信贷类线上交易服务-稳盈-安e贷,还代销4-5款其他信托公司的信托理财产品。陆金所规定,当借款人和出借人签订《个人借款及担保协议》后,陆金所根据出借人的授权将借款资金由出借人的陆金所账户转入借款人的陆金所账户完成放款。但随着产品周成交量突破千万元,如此巨额的资金滞留在陆金所账户管理体系内,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让投资者面临资金损失。
“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支付环节的资金安全监管问题。”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首席创新官、陆金所董事长兼CEO计葵生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直言,陆金所身处一个尚未纳入监管的金融创新领域,计葵生表示,目前陆金所将资金划拨时间从最长48小时缩短至3-6小时,让客户资金滞留在陆金所账户的时间越短越好。
一旦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陆金所投资者资金划拨就将纳入人民银行监管范畴,实现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的账户资金能够直接划转(无需通过陆金所平台)的终极目标。
除了解决资金安全监管问题外,第三方支付企业庞大的会员信息库,还对平安研究网络消费行为实现精准营销创造了条件。
同时,第三方支付还将成为又一个盈利新渠道,在保险业务盈利趋缓的情况下可能成为重要的盈利渠道之一。平安若收购第三方支付成功,将不仅仅作为支付工具来使用,它将集合平安一账通、平安银行(14.21,0.48,3.50%)卡、支付工具“三位一体”,整合成“支付云”,为其数千万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支付体验,从而打造了“保险+银行+支付”的全产业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