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龙年的“翘尾”之后,处于反弹进程中的A股未能在蛇年首个交易日如期实现“开门红”。
不过,这并不妨碍投资者们对蛇年A股怀有更多期待。除了股指伴随宏观经济指标震荡走升,他们期待制度不断完善、供需渐趋平衡,更期待投资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期待之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刚刚过去的龙年中,管理层力推一系列制度改革,试图帮助A股摆脱“重融资、轻回报”的扭曲状态,重构其价值体系。这一努力在蛇年仍将延续,并成为投资者对市场最热切的期待之一。
在新股发行“空窗期”持续数月,IPO何时重启尚未可知的背景下,酝酿中的新一轮发行制度改革显然受到更多关注。国开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程文卫表示,失去融资功能意味着中国股市失去了其存在的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停发新股并非稳定股市的长久之计。
如何让IPO企业业绩回归真实?如何避免新股发行中的“三高”顽疾?如何让扩容不再成为引发投资者忧虑甚至恐惧的“洪水猛兽”?将在蛇年启动的新一轮发行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而能否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有效发挥定价功能,无疑是其核心所在。
作为值得探讨的模式之一,存量发行制度被认为或有可能在这一年中“破冰”。去年3月,时任证监会主席助理的朱从玖就曾经表示,建立存量发行制度的意义和功能首先在于解决股份流通性问题,完善市场机制。而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存量发行可避免发行过多新股造成募集资金过多,同时有助于增加新股上市首日的股票供应量,从而降低市场炒作的可能。
发行环节之外,退市制度的落实能否让绩差股的离场成为常态,新三板的扩容能否真正缓解IPO“堰塞湖”的压力?刚刚开始的蛇年,更多制度和规则的完善进程同样令人期待。
期待之二:市场供需渐趋平衡
一边是不断扩容的股市罹患“资金饥渴症”,一边是规模庞大的长期资金面对波动的市场裹足不前。困扰市场多年的供需矛盾,能否在蛇年出现转机?
回眸龙年股市,养老金入市一直是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间甚至传出“养老金投资运营方案公布在即”的消息,引发市场诸多猜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养老金入市在龙年并未能成行。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养老金贬值的加速,养老金入市已成当务之急。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进入资本市场的各国养老金已经崛起为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金之外,住房公积金入市也已进入管理层的视线。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曾撰文指出,对住房公积金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既确有必要,又非常可行。
不过,当下公积金入市仍面临障碍,尤其是权利归属、收益归属及亏损承担等法律问题引发诸多质疑。
据悉,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准备中,证监会参与了部分研讨并对公积金管理和投资运营模式提供了工作参考意见。有机构认为,如果相关条例的修改将入市投资纳入其中,公积金入市将“只是时间问题”。
养老金、公积金入市未有时间表,但蛇年其他长期资金纷至沓来却已有迹象。在QFII、RQFII持续扩容的同时,不少保险公司在其新年投资策略中将权益类占比由“严格限定”调整为“弹性限定”。
而伴随市场震荡反弹,一度在场内外观望的投资资金有望陆续回流。这无疑也会使得蛇年证券市场的供需矛盾获得有效缓解。
期待之三:合理回报让投资更有价值
2013年新年伊始,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便正式出炉。通过获取合理的回报让投资变得更有价值,也由此成为投资者对于蛇年股市的又一大期待。
数据显示,2012年境内上市公司实际现金分红4772亿元,同比增长22%。然而,截至当年末沪深300指数成分公司的股息率仅为2.66%。这意味着即使是优质蓝筹股,给予投资者的分红回报依然远低于一年期银行定存。
提升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已经成为管理层关注的重点之一。龙年年末举行的2013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将在尊重上市公司自主经营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其建立持续、清晰、透明的现金分红政策和决策机制,加大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约束监管。
事实上除了现金分红,让股市成为具备投资价值和成长性的优质企业集聚之地,也是合理化股市回报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过去的几个月间,严厉的财报专项检查让混迹在IPO申请者行列中的“南郭先生”知难而退,重罚“只荐不保”的中介机构,也对粉饰报表导致的上市后“业绩变脸”形成了有效震慑。
伴随年报披露大幕拉开,又将有多家上市公司因连续亏损而陷入“保壳”困境。投资者有理由期待,随着退市制度逐渐发挥优胜劣汰的效用,一个纯净的市场和一个有着持续回报能力的上市公司群体,会让他们的投资变得愈来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