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借记卡遭盗刷16万元事件近日引发网络热议。持卡人对发生盗刷之后的银行“冷处理”方式普遍感到不满,银行方面则叫屈“密码保护不当不是银行的责任”。业内人士透露,与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盗刷的金额更大,而风险防范却没有信用卡做得足。
16万元、22万元,如果这样金额的盗刷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相信每个持卡人都会惊出一身汗。近日,吉先生的一张借记卡在境外被盗刷,金额高达16万元。今年1月,储户张先生发生的“22万存款不翼而飞”事件也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案例:挂失过程中仍发生盗刷
吉先生的遭遇近期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据吉先生反映,他于3月31日19:24收到银行的刷卡通知短信,短信内容提供他于当日19时23分境外消费2499.99英镑,他随即拨通银行电话要求银行冻结银行卡。
不过吉先生称在银行客服身份核对过程中,仍不断收到消费短信提示音,“虽然我反复要求立即冻结我的银行卡,但最终,仍旧没能阻止其后的四笔盗刷消费”。吉先生表示,盗刷最后总计1.7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60990元)。
吉先生还透露,当他发现被盗刷的几笔消费仍然处在“预计付款”的状态时,他曾抱有希望,“就是说钱还没有被划走,银行卡上的余额也没有发生变化”,吉先生希望银行撤销这几笔预授权消费,不过银行答复“钱肯定是要被划走的。”
他据此认为,银行在处理这一事件过程中存在消极处理的态度,未能立即冻结账户引致更大损失。
而在今年1月,另一家国有大行的22万元盗刷事件中,持卡人张先生也认为,“银行没有主动对这一事件进行任何检讨和追责,也没有对受害者表示任何道歉和安抚,只是用冷处理的方法将此案移交给警方”。
进展:银行与持卡人将对簿公堂
银行方面则表现出无奈的态度。对于吉先生的遭遇,银行方面回应称,持卡人的表述与事实不符,其银行卡挂失前,可疑交易均已发生,不存在不作为或消极处理。银行方面认为,客户挂失时,授权刷卡交易都已发生。授权交易产生后,按照国际银行卡规则必须划款。授权交易不是预授权,而是客户已授权后发生的真实交易,银行不能拒付。
银行业内人士也表示,借记卡不涉及“预授权”,一旦交易发生,金额一般无法追回。“一些客户要求冻结对方账户或者将资金返还的诉求,银行没有能力也没权力去做”,这位人士指出,银行的机器不能判定交易是否存在欺诈,而冻结对方账户或返还资金则要有公权力介入方可实现。
这样的回应与持卡人的诉求相差较远,吉先生透露,其已聘请律师,并向银行发出律师函。
业内观点
银行在盗刷事件中表现应更积极
类似的盗刷案件近期频频发生,并且涉及较大金额。一位银行零售业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与信用卡相比,借记卡上的金额更不可控,“信用卡一般都有透支额度,但借记卡有多少钱则完全取决于持卡人自己”,这位负责人指出,这也就决定了借记卡的盗刷案件中,金额普遍大于信用卡。
并且,信用卡由于涉及到透支银行的资金,银行一般都会采取较多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盗刷;而借记卡则因为资金归持卡人自己所有,“大多只有密码一道关口,如果持卡人密码保管不当造成盗刷,银行基本没有手段防范这样的风险”。
不过另一位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的高管则认为,银行在盗刷事件中应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工作仍有改善的空间,“如为挂失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冻结账户,确保资金不再流失,这对银行来说并不难做到”。
一些银行也在尝试大额交易延时交易机制,“即发生大额交易后,要持卡人收到短信并确认才确认交易”,有国有大行人士透露,但目前采取这些方式的银行并不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认为,要依靠科技进步来逐步解决盗刷的问题,他认为随着智能芯片卡的普及,盗刷几率将会大大降低。
相关报道
信用卡网购被盗刷2000余美元
网购达人北京姑娘小刘最近发现信用卡账单上多出的2087美元让她意识到自己也被盗刷了。
记者了解到,小刘就是在给自己心仪的商品下了单之后收到了诈骗电话,声称该商品已经没货了,需要小刘提供自己的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码等信息进行退货。信以为真的小刘提供了相关信息,并且直到收到银行发来的交易短信才反应过来——自己的卡片已经在境外网站被刷爆了。
据悉,目前网购诈骗呈多发态势,占整个网络诈骗案件的五成份额。犯罪分子一般采用假冒网店卖家,以电话或网上即时通讯工具联系买家,并以商品退货、系统升级等借口骗取客户信用卡信息。
银行信用卡方面的人士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不要将重要个人信息、信用卡信息透露给陌生人,同时选择风险监控水平高、安全保障系数高的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