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绘
收入水平在提高,积攒的财富反而缩水了;工作越来越忙碌,财富差距反而扩大了;理财渠道越来越多,个人收益反而下降了。面对上涨的物价和居高的房价,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手头的钱不禁花,家里的开支与消费的底气难成正比。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从本期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透视财富焦虑》,与您一起关注并探讨这个问题。
——编 者
增收不易攒钱很难
●挣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还担心个人储蓄可能会变“毛”
鲁华是山东临沂的果农。早些年,他通过辛苦劳动,成为村里第一批万元户。如今,曾经的荣耀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
2001年,鲁华的妻子患了心肌炎,重体力活全落在了老鲁的肩上。2007年,儿子考取了江西南昌的一家民办美术学院,报到入学,一把就交了4万元。几年大学下来,还让老鲁背负了好几万元的债务。
“挣钱不易,攒钱更难。”老鲁说,这些年,果园的收成不错,但行情起伏很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得又快。一年下来,果园的收入粗算有三四万元,但到了年底,手里总是不见钱。
老鲁说,现在儿子在烟台一家企业参与产品设计,每月工资2000多元,生活紧巴巴,将来,他成家立业,还得靠家里接济,“咱庄户人的腰包,啥时候才能真正鼓起来啊?”
当收入簿上的数字缓慢攀爬,而生活支出却连连增加的时候,财富焦虑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38岁的王鹏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每月税后收入有7000多元,妻子是同行收入也不少。在北京家庭中间,他家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群体。但由于住在通州,离单位很远,每天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夫妻俩盼着攒钱在城里买房。
每次经过北京朝阳区大悦城附近的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王鹏都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他想看看,自己相中的小区房价是不是降了。他希望房价走低,给自己多一些信心。
王鹏担心房价上涨,更担心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会变“毛”,“去年央行二次降息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也只有3.25%,而CPI上涨2.6%。把钱存在银行,收益十分微薄,买股票、基金吧,风险又大。如何让‘家底’变厚,总也没有好办法,有点着急。”
银行储蓄的购买力可能下降,生活开支却连连增加。
2011年冬,王鹏有了孩子,“奶粉、尿布、玩具……孩子的用品本身就贵,批发市场上卖的商品又不放心,只能在大超市买,为了省钱,有些商品也从网上买,仅花在1岁多儿子身上的钱,每个月就有3000多元。”
“我和妻子都在媒体工作,穿戴不愿太随意。偶尔逛逛商场,看上眼的鞋子、衣服,没有几千元,根本就买不下来。太贵了,舍不得啊。”
“2005年刚买汽车时,每升汽油4元多,现在将近8元,加满一箱油就要花500多元。像我们这样的都觉得吃不消,比我们收入低的该有多难!”
近日,“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段子在网络走红。这虽不一定真实,但“抢购黄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经济下行、CPI高企的压力下,老百姓既担心财富缩水、又担心增收无门的纠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焦虑。
生活需求水涨船高
●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花费,现在都成了日常开销
回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但物价低,住公房,花钱的地方也少。人们骑自行车上下班,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低,心态平和。
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花钱的项目增多了。汽车、旅游、健身、教育培训……许多以前没有的开支,现在都成了日常开销。钱花得多了,人们对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自然水涨船高。
陈成是山东青岛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年收入有七八万元,除去日常开销,大部分余钱都存进了银行,“这主要是为了孩子将来上学。”
他说,去年儿子考高中,由于数学比较吃力,考试前几个月,请了个家教,光补课费就花了2万多元。虽然补习的效果不见得好,但不补课,一定会后悔,“大家都在给孩子补课,总不能因为这些钱误了前程。”
将来,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读书、就业、成家需要多少钱?如何让孩子未来的生活不比别人差?每想起这些,陈成总担心收入不够用,总想多干工作多攒钱。
一旦认为未来生活有变数,现实中就总是小心翼翼。
张平在北京一家出版社担任人文地理编辑,收入一般但最爱旅行,是圈内有名的“驴友”,曾先后去四川、西藏等多地自助旅游。2010年,女儿出生后,父母从江西老家赶过来,又是租房子,又是请保姆,手头一下子变得很紧张。
张平说,去年父亲得了肺炎,引起哮喘,在北京住院花了1万多元。由于是异地医保,能否报销至今没有说法。如今,两岁半的女儿秋天就要上幼儿园,公立幼儿园收费少,但离家远,报名的人也挤破了头,很难上。家门口的民办幼儿园,赞助费就要3万元。
两年多来,为了省钱,张平上班越来越多地弃驾车而乘公交:“自助旅行?想都不想了。现在就盼着单位涨工资。”
当然,工资高不高、月薪够不够花,钱包里有多少钱才算鼓,要看生活在哪个城市,也要看每个人的消费要求。跟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好了,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财富、机会,应当正确看待,不攀比、不追风。生活目标更合理,心态才能更平和,遇事才能更理性。